先生與弟子
鶚隹樹頂號,講卵地托條。
先生愛放告,弟子愛蹋聊。
【注】①鶚隹:斑鳩。②號(hao上聲):啼叫。③講卵:八哥。④地托:地上。⑤條:跳。⑥放告:放假。⑦蹋聊:玩耍。
我們莆田人把斑鳩叫做鶚隹。斑鳩,鳥名,樣子似鴿,嘴短,腳淡紅色,身體灰褐色,頸后有斑點,故名斑鳩。斑鳩發出的鳴叫聲“咕咕”,與白讀的莆田話“久久”諧音,因而就有了那句流傳甚廣的比喻時間久長的俗語:“鶚隹號久久(咕咕)”。 講卵是八哥的莆田話叫法。八哥,鳥名,也叫鴝鵒。因翼羽有白斑,飛時顯露呈八字形,故稱八哥。雄鳥善鳴,經訓練能模仿人講話的聲音,故莆田人稱其講卵。
“鶚隹樹頂號,講卵地托跳。”那是因為鶚隹常棲息于多樹地區的樹叢間,“咕咕”地鳴叫;八哥則常在棲息處附近的地上跳來跳去覓食。所以童謠才這樣唱道。世上的鳥兒多的是,童謠之所以挑中這兩種鳥兒當然是有其寓意的。童謠里的先生特指教書先生。過去庠序(鄉學)里的教書先生有很多是外地的,以前也不像現在有星期天,所以這些教書先生只有在過年過節或農忙時,才有機會回家探望父母妻兒。這些假期往往相隔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當這些教書先生離家久了,聽到鄉野里的鶚隹“咕咕”地叫時,聞聲生情,想起自己已許久沒有回家,難免勾起思鄉念家的情思。所以,我們應該善意地理解童謠里的“先生愛放告”并無貶低教書先生的意思。
童謠里的弟子特指學童。同樣的,我們也不必為“弟子愛蹋聊”而大驚小怪,歌謠只是唱出了小孩子愛玩耍的天性而已。小孩子生性好動,有時候像講卵一樣蹦蹦跳跳喜歡玩耍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當然,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該玩的時候就玩,該學習的時候更應認真學習。八哥尚能學舌,學會說人話,我們是不是更應勤奮學習啊,相信小朋友是會明白這個道理的,更相信沒有一個小朋友會甘愿連一只講卵都不如。現在,你該明白我們的先民在創作這首童謠時,挑中鶚隹與講卵這兩種鳥兒的良苦用心了吧!(陳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