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徜徉,“踏聊(搖)”
莆仙人說玩耍,聽起來像“踏聊(或搖)”。但是找不到“踏聊(搖)”的任何書證。“玩耍”,是元、明以來詞語。莆仙的“踏聊(搖)”音,對應的可能是“尚羊”二字。《漢語大詞典》尚羊shàng yáng,亦作尚佯、尚陽、徜徉(cháng yáng)、倘佯、儻佯(tǎng yáng),解釋為:游戲;戲蕩;閑游;悠閑地步行徘徊。上古沒有近似zh、ch、sh這樣的聲母,所以上古“尚、徜”讀似倘、趟。又,古代ang韻與a韻能夠陰陽通轉,所以“徜”在莆仙得以讀為ta。《廣雅》:“徜徉,戲蕩也。”謂嬉戲游蕩。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誓》:“尚羊,游戲也。”注:游戲yóu xì,嬉笑娛樂。《司馬相如·上林賦》:“于是乎游戲懈怠,置酒乎顥天之臺。”“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漢朝黃香《九宮賦》詩句:“聊優游以尚陽。”《宋玉·風賦》:“然后倘佯中庭。”《宋史·列傳》:“徜徉山澤,放意吟詠。”北宋福建長樂進士張勵《題張公翊清溪圖》詩句:“遙徜徉兮玩山水。”儻佯tǎng yáng,明·方孝孺 《適意齋記》:“儻佯恣肆於山泉丘壑之間。”
2.蘸水;頭揾屎拼
蘸,莆仙讀似“贊”。拔秧苗時,秧苗根帶泥土過多時,要在水中上下稍稍用力蘸去泥土。又,洗衣服時常常把衣服在清水里反復蘸去肥皂泡。《天工開物·乃粒》:“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明·郎锳《七修類稿》:“蜻蜓貼水飛時以尾蘸水中,杜詩所謂‘點水蜻蜓款款飛’是也。”唐·李珣《南鄉子·煙漠漠》:“夾岸荔支紅蘸水。”唐·高彥休《唐國史補》:“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揾,莆仙讀“溫”去聲。有俗語“頭揾屎拼”,謂極為勤奮努力。揾與蘸音義都不同。
3.“臭黃”,蒼黃也
《漢語大詞典》“蒼黃”有六個義項。其中之一:黃而發青;暗黃色。綠色蔬菜烹煮過度呈青黃顏色,即蒼黃,被人們訛成“臭黃”。古代武器“槍”,莆仙讀qiāo。“蒼黃”的“蒼”字莆仙也應讀qiāo。宋·王貺《全生指迷方》:“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蒼黃,……”晉·郭義恭《廣志》:“成都平蒂甘(柑),大如升,色蒼黃。”
4.繹騷,“阿騷”?
繹騷,《漢語大詞典》:“騷動;擾動。”原作驛騷。《詩經·大雅·蕩之什》:“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洎(jì,音暨,到了)厲王無道,宣王撥亂之始,而繹騷於南國者,又徐也。”徐方,西周時的徐國,在今徐州一帶。明朝陳第考證,“繹”字上古讀音似約。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版)擬音,聯綿詞“絡繹”二字上古韻母都近似現在的a音。《宋史·列傳》:“邊民繹騷,國帑(tǎng,莆仙音統,國庫)匱乏。”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大珰小監(即大小太監)縱橫繹騷,吸髓飲血,天下咸被害矣。”莆仙方言之“阿騷”或許有可能濫觴自“繹騷”這個上古詞語,尚有待于方家考證。
5.愕與錯愕
愕è,倉各切,受到驚嚇也。莆仙音ngia6,與“驚”字莆仙讀音giā押韻。莆仙人經常說“給愕一下”,大吃一驚的意思。《廣雅》:“愕,驚也。”《戰國策·燕策》荊軻刺秦王故事:“秦王還(環)柱而走,群臣驚愕。”《宋史·列傳》:“(南宋文學家、思想家、大臣葉適)矢(弓箭)盡,揮刀以前,金人皆錯愕不進。”錯,倉促也。錯愕,莆仙音cā ngia6,猝不及防而大吃一驚。
6.八哥讀音似“公蛋”
八哥,正名鴝鵒qú yù,莆仙讀音似“公蛋”。東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谷梁傳》鴝鵒:“鴝音權,又音劬。鵒音欲。”鴝讀為權,不見于歷代韻書和《康熙字典》,作注的范寧是河南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莆仙先民正是晉朝時從河南搬遷而來,至今莆仙人說鴝鵒似“公蛋”應該是從鴝鵒讀似“權欲”連讀變音而來,可能非常接近于東晉時河南之音。《康熙字典》引陸游的祖父陸佃說,村里兒童把鴝鵒的舌尖剪去,教鴝鵒說話,鴝鵒學話很聰慧。
7.長江水綠?長安雖樂?
筆者年輕時就經常聽到莆仙人說一俗語,聽起來像“長江水綠,不如九車(車音居)”。老來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幾個字。宋·釋圓悟《碧巖錄》:“古人道:‘長安雖樂,不是久居。’”可知這句話在宋以前即已流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亦有此語。又,《即非禪師全錄》:“長安雖樂非久居……更囑者:隨寓而安,時自珍重,長安雖樂不可久居。”奇怪的是,在古代語料中能夠搜索到含有“長安雖樂”的只有很少的幾條,而且都在佛家著作里。是因為士大夫們不屑于說這個俗語嗎?《三國演義》第九回貂蟬的話:“雖蒙太師憐愛,但恐此處不宜久居,必被呂布所害。”可見,莆仙人說的應該是“長安雖樂,不如舊居”或者是“長安雖樂,不宜久居”。
8.鏖糟áo zāo,不潔也
莆仙人說不潔曰“鏖糟”。西晉·晉灼注《漢書·霍去病傳》說:“世俗以盡死(拼死)殺人為鏖糟。”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今以不潔為鏖糟。義雖不同。卻有所出。”他說殺人血肉模糊,與不潔凈之義亦略有相通。
9.天聾地啞
莆仙人說某人糊涂,曰“天聾地啞”。清·翟灝《通俗編》引宋代王逵《蠡(lí)海錄》說天聾、地啞乃是主管人間科舉文章的文昌帝君的隨從童子。天聾地啞,寓意不欲人之聰明用盡。
10.明王,社神封號
莆仙社神廟祀社神曰“明王”。清·翟灝《通俗編》:“《北魏書·地形志》:東彭城郡渤海縣(今山東濱州)有東海明王神。按:今社神封號概曰明王,已見于此。”《漢語大詞典》明王:“1.圣明的君主。2.舊時社神封號。”(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