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華
一日,我沿著老家附近河道悠閑地轉遛著,憑著兒時零碎的記憶,尋找童年一些難忘的印記。不覺間,在一座小橋洞的一側,居然發現一張簡易、粗糙的扳罾。說起扳罾,于我有一番特別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感悟。我記憶的思緒飛越千山萬水,穿越到20世紀80年代那個烙印深刻的苦樂年華。
扳罾,又叫搬罾,是利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記載:“……罾何為兮木上。”說明先秦時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罾這種捕魚工具。細心的朋友,可從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找到印證。圖中:人在集市逛,舟在水中行,波光粼粼的河流兩岸,忙碌的人們有挑水的,有淘菜的,有搗衣的……熱鬧非凡。在一棵大樹底下,站著一位壯漢,雙目炯炯有神地盯著河里的罾,還做著隨時起罾的架勢。可見,扳罾捕魚方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
木蘭溪及其下游支流眾多,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物產豐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民。
父親既是一個制罾能手,也是一個扳罾好手。自小我就目睹父親如何把一張張罾網編制出品,也時常跟著父親在十里八村的河里扳罾捕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搬罾人才能真切體會到。
罾主要由罾網、罾架、罾繩等附件組成。多數扳罾者把罾設置為“搬”罾,隨時變換位置,便于“主動出擊”,他們不畏艱辛,只為獲取更多的“獵物”來改善生活,迫切解決眼前的困境。少數固定的罾,通常設置在橋洞一側有落水差或具備洄流的河道,“定”罾對扳罾者來講比較輕松,不用費勁隨時扛著大罾變換位置,但是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往往捕魚的數量就受到了限制,此為“多勞多得”。
20世紀80年代,要編制一張罾需要全家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因為一張罾的費用是平常人家兩年的積蓄。做大罾,罾網是關鍵,做罾的人家,要提前把那金貴的半紗半綸的網線買好,雇專業能手編織。織罾是一種技術活,從四周邊線約兩個指頭大的網眼開始織,越往里越要依序縮小網眼尺寸,同時還要依序不斷增加網眼的數目。照此法編織,約距罾底一米處,網眼仍需依序變小,此時網眼數目反而要依序減少,直至收底,這樣罾底才能自然形成一個小網兜,便于起罾時抄底收魚。如此這般,編織好一張罾網,一個編織能手通常需要一個月時間。把剛織好的罾網拿回家之后,父親就用適量的蛋清浸泡,讓網線吃足蛋清液。據說,經此包漿過的罾網具有易漂洗、耐腐蝕、好保養等功效。聽完之后,我恍然大悟,原來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生產經驗。吃飽漿的罾網,將其置于陰涼通風處涼干。
接下來,制罾師傅會用小拇指粗的呢絨繩護住罾網的四條邊,每條邊長約為5米,按照尺寸用細線將網眼均勻地、牢牢地固定在四條邊框上,在與四根支竿的連接處均留有固定的、加粗的繩套,專門用以固定罾網的四個角與罾架的四根支竿,以便將整張罾網撐開,這樣一個面積25平方米的罾網基本完工。
罾架是由一根與小腿般粗細約5米的長竹竿、四根與手腕般粗細約3.5米長的支竿和一個由兩根約0.5米長與小腿一般粗細的竹筒疊放在一起的連接器組成。大竹竿要選用壯直的、韌性強的,因為這根大長竿是起、落罾的支柱。做罾架的四根支竿需經過千挑萬選,需挑選韌性十足的,否則容易斷裂。這四根罾架支竿需經過炭火烘烤,再根據需要蹩成一道合適的弧度,經過炭烤的竹竿用鼻尖聞聞,還能聞到毛竹散發出來的清香呢!選用上好有彈性的毛竹作為罾架,罾網才能繃得緊實,才能撐得方正,就像一個人,抱臂交叉,四只腳,穩穩當當地,一頭扎進河床的淤泥中,像一個巧妙的設防,期待一個機會,打破一句讖語。
罾架連接器的內徑要容得下四根支竿即可,在兩根竹筒中間部位穿個洞,然后用十二厘的鋼筋將其串起,固定成可靈活調整的連接器。扳罾人會在竹筒兩端各箍上一個鐵環,一來是加固連接器管口,二來是防止連接器爆裂。
罾繩是起、落罾主要控制器。罾繩不能隨便弄一條拉繩了事,對于一個晚上起、落罾百八十下的扳罾人來說,這條繩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否則會因雙手磨起血泡而難以完成如此多起落罾次數量。經驗老到的扳罾人,會做一個十分精巧的罾繩。選用上好的桂圓木,在盛產桂圓的莆田地區此木料易得,且質地堅硬、抗腐蝕強,是不二的選擇。將桂圓木截成約15厘米長的小段,用刨子將其刨直、刨光,再用刀在其兩端1厘米處挖個繩槽,用于固定繩子,然后再把中間部分削成紡錘型,選擇此型的目的是便于手握,有手感,好用勁。兩個錘型握柄之間的距離通常為40厘米,根據罾架大小,罾繩照此做法直至達到需要的長度即可。做好的罾繩極像一條微型的繩梯,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