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具,家私,家伙,家產
《漢語大詞典》家具:家用器具。《晉書·王述傳》:“初,述家貧,求試宛陵令,頗受贈遺(很多人贈送東西),而修家具,為州司所檢,有一千三百條。”家私,家庭日用器物。家,古音歌。家私,莆仙連讀似“歌絲”和“歌依”。唐·李商隱《雜纂》:“早晚不點檢門戶家私,失家長體。”家伙,亦作家火,意為家具、器具、樂器、武器等,是近現代詞語,莆仙似乎沒有這個用法。家伙用來蔑稱或戲謔人,莆仙讀音似“叫ho3”。比如,“這家伙(音叫ho3)大有本事”。
莆仙人說“分家尾”,可是古漢語沒有“家尾”這個詞,“家尾”只是記音。《孟子·滕文公上》:“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東漢·荀悅《前漢紀》:“除家產五十萬已上,皆徙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又,“陽成侯劉德(劉邦的曾孫)者,……家產不過百金。”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翛(xiāo,自由自在)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遠。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七貴,指西漢時七個以外戚關系把持朝政的家族。隋末又有七貴,七貴也泛指權貴。勞生,辛苦勞累的生活。
“產”字在平水韻上聲十五潸:與潸、版、綰、莞等字同韻。眼淚潸然而下,“潸”莆仙讀近似“遂”,似suei第5聲。眼淚“遂啊遂”下來。李白詩里“產”與“遠”押韻,“遠”字莆仙讀似hui和huei;版、綰、莞等字在《康熙字典》的反切里都以丸、園、關為韻,其韻在莆仙方言白讀里都是ui和uei。可見“產”字在古代也是以ui和uei為韻的,家產讀似“家ui和uei”就順理成章。莆仙的“家尾”其實就是“家產”。
2.“灑點心面”
灑水的灑,莆仙讀音似“傘”。灑,又《集韻》先見切,去聲,音霰。《禮·內則》:“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即把姜和桂搗成屑,灑(似撒)于其上。灑,莆仙讀音同沙第5聲。舊時,有客人來,莆仙人煮一碗線面或米粉,其上灑著香菇、紫菜(俗稱“烏菜”)、油炒花生粒、煎雞蛋片,名叫“灑點心面”。面,面部的面,指線面或米粉的上面。通常的禮儀是,客人不吃完線面或米粉,而且只是把“點心面”“料”到一邊,沒有去吃“點心面”,意在留給主人的孩子們吃。
3.“趨趨走”
趨走,莆仙說“趨趨走”。亦訛作“濾濾走”。《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慢慢行走叫步,快步行走叫趨(qū,七逾切,莆仙讀qú),快趨叫走(莆仙音zao第3聲)。
4.“驕尚(屎)”
驕尚,驕傲自負。莆仙方言把這個詞與土話相結合,訛為“驕連屎”。《后漢書·張衡傳》說張衡從小擅長寫文章,后游學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5.陷人,莆仙讀“降人”
陷,上古擬音近似gam。韻尾m后世變為n。莆仙俗語:“死豬肉陷(音似降)熟分人。”謂賣家為了利益而陷害熟人。《隋書·刑法志》:“無賴之徒,候富人子弟出路者而故遺物于其前,偶拾取則擒以送官而取其賞,大抵被陷者甚眾。”《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生既唯務陷人,死亦為人所陷。”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凡奸邪小人聚財以規利,枉彼以陷人,雖快一時,終必自禍。”降,《唐韻》古巷切,音絳。但是“降”沒有“陷人”之義。
6.諂,諂媚
諂chǎn,奉承、巴結。上古擬音似tiom。莆仙方言弱化了韻頭i,讀上古變音似“托(上聲)”,并且與土話結合訛為粗話“托某人卵泡”。《莊子·天地》:“忠臣不諂其君。”清·王念孫《讀書雜志》:“諂之言導也,導人以不善也。”《莊子·天地》郭慶藩集釋:“道人,即諂人也。”《鹽鐵論》:“道諛之徒,何足算哉!”導、道與諂的上古音非常接近!還有鏟平的鏟(chǎn,同刬),莆仙讀tio3。闡明的闡chǎn,莆仙亦讀tio3。”唐·白居易《嚴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東南樓》:“看山倚前戶,待月闡東扉。”闡(音tio3)開東窗。如果是拓東扉,“拓”莆仙讀tà,拓開東窗。
7.游,又可讀泅、留
游,又《集韻》:“徐由切,音囚。”莆仙說“游過河”,“游”就讀如“囚(泅)”。又《集韻》《正韻》:“力求切,音留。”莆仙說“游歷”,聽起來似“游連(第4聲)”,也可以聽起來似“留連(第4聲)”。
8.窮,讀音如狂
窮,莆仙讀音同狂,有一俗語“窮厝不窮道”,意思是要讓出門在路上的人帶足夠的錢,在家的人比較容易將就過日子。《康熙字典》窮:“又葉渠王切,音狂。《黃庭經》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
9.行、將,出嫁也
行、將都可以作“出嫁”,莆仙都讀qiá。《漢語大字典》行,女子出嫁。《詩經·鄘風·蝃蝀》:“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襄陽耆舊傳》:“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姚姬未出嫁就去世了。《華陽國志·后賢志》說《陳情表》的作者李密父親早逝,“母何更行。”李密的母親姓何,父親去世后母親改嫁了。”《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輛)將之。”盧照鄰《獄中學騷體》:“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將。”這兩個“將”都是莆仙方言的qiá,出嫁也。
10.灼,灼灼
灼zhuó。《廣韻》之若切,音酌。但是莆仙讀音似脫,或奪第6聲,接近于灼的上古讀音。如,灼傷。《康熙字典》的字:“又婦人面飾曰的。《仙經》:“鮑姑以艾灼龍女額,后人效之,謂之龍的。”的、灼上古同音。又,《說文解字》:“灼,灸也。”西漢·東方朔《楚辭·七諫·怨世》:“高陽無故而委塵兮,唐虞點灼而毀議。”王逸注:“灼,灸也。”高陽即是上古帝王顓頊。委塵:淪落塵埃,比喻受到誣蔑。唐虞指堯舜。點灼(zhuó)即灸、燒。這里指受到誣蔑攻擊。毀議:毀謗。又,灼,《字匯》:“灼,燒也。”唐·白居易《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灼”讀似“脫”。莆仙人說“給沸水灼”,普通話采用北方方言,說“被沸水燙傷”。又,灼,鮮明燦爛貌。《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莆仙讀此“灼灼”,音亦近似“脫脫”。南朝梁·王僧孺《禮佛唱導發愿文》:“才高銅爵,詞富云臺,彬彬,超超灼灼,以斯勝善。”超灼謂杰出;超脫,謂高超脫俗。宋·劉克莊《湖南江西道中》詩:“從今詩律應超脫,新吸瀟湘入肺腸。”(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