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古”乃是“發語”
《詩經·大雅·公劉》:“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語,魚許切。莆仙讀音同舉。戰國時的毛亨釋《公劉》:“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自我陳述叫做“言”,與人交談叫“語”。古人“言”與“語”意思和用法不同,后世籠統為一。鄭玄釋“語語”為“語其所當語”,即交談中說該說的話。《禮記·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
莆仙人說某人“發議論”,聽起來如“發古”。其實這個人未必是在說古代的事。所以這個“古”音非“古”字。實際上漢語里沒有“發古”這個詞。“發古”很可能是“發語”也,發議論也。“語”字從言從吾,古時候讀音有可能似“悟”“梧”的上聲,音同“五”或“古”。睡虎地秦簡《日書》乙本《生子》:“丁丑生子,好(喜歡)言五。”甲本《生子》作“丁丑生子,好言語”。《古文字通假字典》注此條目說,五與語“雙聲疊韻”,說明讀音相同。《北史》:“長仁不敢發語,唯泣涕橫流。”胡長仁是齊武成皇后長兄。宋莆陽蔡襄《論書》:“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散藻,自然可觀……”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諸如此類,亦皆附物著理,無憑虛發語者,然后益自信予所正定不謬也。”此句意思:像這些東西,也都是依據事實顯示道理,沒有憑空發語(莆仙音似“發古”),然后更加自信我所校訂改正的都不是謬論。
2.“錄連神”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晉·潘岳《西征賦》截取“語怪”二字:“不語怪以征異(博取眼球),我聞之于孔公。”《世說新語》杜撰了很多子虛烏有的小故事,包括曹植寫《七步詩》之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世說新語》等小說書時說:“其事非圣,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宣尼即孔子。劉知幾截取了“亂神”二字。莆仙人常常說“你錄連神”!意思是:你胡說八道!也可能是截取“怪力亂神”的“亂神”二字與本地話土洋結合產生的俗語。莆仙土語還有“錄嘴”甚至更難聽的俗語。《漢語大字典》録(錄)第14義項:“談到。”并引用下列兩個書證:《篇海類編·珍寶類·金部》:“錄,齒也。”清·陳文菘《李延公詩序》:“姓名為當世所(忌)諱,不肯錄之齒牙間。”錄的這一個義項,很可能是從“錄用”意思引申所得。又,《漢語大字典》齒:“談說;重視。”《世說新語·簡傲》:“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掛)齒。”
3.相譊,吵架也
náo,女交切,喧嚷,爭辯。上古擬音為nga:w;莆仙讀音如ngáo和ngó,也讀作áo,爭吵、吵架的意思。唐·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歸來悲困極,兄嫂共相譊。”《莊子》:“彼唯人言之惡聞,奚以夫譊譊為乎?”它們(指鳥們)討厭聽到人的聲音,為什么自己也吵吵鬧鬧呢?譊譊,喧鬧。又,爭譊,爭辯也。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五二:“詩到鐘譚如鬼窟,至今年少解爭譊。”
4.敥種,敥菜種
敥yàn,《集韻》音艷,以手散物。莆仙讀似üo第5聲,如敥種,敥菜種。
5.“硬柴硬柴櫼”
櫼jiān,《集韻》將廉切。木楔;木簽。《說文解字》:“櫼,楔也。”段玉裁注:“木工于鑿枘相入處,有不固,則斫木札楔入固之,謂之櫼。”莆仙木工稱木楔(xiē)曰“柴櫼”。櫼音如精。民間有俗語“硬柴硬柴櫼”,本義是硬木需要硬木櫼,才能夠櫼得進去。引申謂想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不肯改變主意。櫼又作簽,莆仙借“簽”字讀音。元·趙孟頫《老熊》:“扶衰每藉(憑借)過眉杖,食肉先尋剔齒櫼(即現在的牙簽)。”
6.“琛”字不止二音
朋友兩人爭論王琛老先生名字讀音,一曰似親,一曰似珍。其實“琛”字讀音不止這兩個。《說文解字》丑林切,北宋初的《廣韻》仍為丑林切,三十年后的《集韻》便作:式針切、癡林切、丑林切。丑,手也,莆仙一讀似手(qiu上聲),一讀似抽(tiu上聲),于是“琛”字丑林切,可以切出一音同莆仙的“親”,一音同莆仙的“珍”。前者是中古以來的文讀音,后者則接近上古讀音。現當代的古音韻學家們給“琛”字的上古擬音都近似tiem。不少卷舌音字在莆仙都有中古和上古二音,如“珍”字音tīn(上古音),又音jīn(中古音)。莆仙戲《狄青取珍珠旗》的“珍”即讀同真。
7.和合,讀如“俄岳”
和合,謂和諧相處。莆仙讀似“俄岳(goga7)”,讀的是上古音。如,這兩人大和合。《莊子·知北游》郭象注:“調、偶,和合之謂也。”“和”與“合”二字的漢語拼音聲母都是h,但是它們的上古音聲母都是g。
8.“笑不露齒”“笑不至矧”
舊時莆仙女人禮儀諺語:“行(音giá)不動裙,笑不露齒。”《禮記·曲禮上》:“笑不至矧,怒不至詈(音同禮,詈罵)。”矧shěn,現代稱齒齦,亦稱牙齦。莆仙讀音同頓第5聲,略如duon5。比較:纼zhèn。1.穿在牛鼻子上以備牽引的繩子。2.牽引靈車的大繩子。《禮記正義·祭統》:“纼,直忍反。”(亦有注音為胤、引者。)上古擬音近似dien。莆仙讀音同頓。制止牛前進時,“頓”一下牛繩子,應該是這個字。唐·歐陽詢《藝文類聚》:“綠水不風,飛軒纼鳳。”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如牛之有纼,操之則斂,縱之則放。”
9.火炐啊炐
炐pàng,《集韻》:“匹降切。火聲。”莆仙音似pong5。人說動怒為“火炐啊炐起來”,也說“火炐炐著(著,音似朝)”。
10.炬火
火炬,火把。炬火,1.點燃的火把;2.點燃火把。炬作動詞,莆仙讀陰平gǖ。漢·牟融《理惑論》:“吾自聞道以來,如開云見白日,炬(gǖ)火入冥室焉。”《紅樓夢》第十回:“寶玉等六人簪了金花,炬(gǖ)起雙輝燭。”舉火,是舉起火把,與炬火不同。(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