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看電影,現如今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消遣。逛街散步、吃飯聚會,閑暇之余總會問一句“最近有什么好影片”。若有心儀的好片,便會帶上家人,或約上好友,一起去享受光影的精彩。
而我小時候,看電影卻不是件小事。那時,多半是到駐地部隊的露天電影廣場去看。特別是國慶、春節等節日期間,部隊往往會連續放映幾天,那真是大飽眼福。看電影如同過年,每逢放電影,村里就像揭開蓋的鍋,即刻沸騰起來。這一消息會迅速蔓延至十里八村。空氣里彌漫著無法言說的節日味道,孩子們歡呼雀躍,大人們喜笑顏開。
20世紀60、70年代,鄉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單調、平淡,看電影成了一種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在我們村的駐地,解放初期駐扎著一支部隊。每當部隊鐘聲敲響(部隊集合看電影時,是以敲鐘為集合信號),通往部隊的公路上,那真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趕緊吃了晚飯的鄉親們,肩扛手提著板凳,互相招呼著。那喜悅的神情,好像是中獎似的。上厝下厝、左鄰右舍互相招呼著去看電影。田埂上、村道里,手電筒光閃來閃去,照亮夜空。寂靜的村莊頓時沸騰了起來,不一會兒工夫,部隊的露天電影場上匯聚從四面八方而來的父老鄉親,相互簇擁,人頭攢動。大人孩子大呼小叫,吵吵嚷嚷,擁擠之中,不是你踩了我的腳,就是我撞了你的腰,笑罵聲、嬉鬧聲淹沒在人聲鼎沸之中。由于人多,還有的干脆就坐著或站在電影屏幕的反面(背后)去看。
得知有放電影的消息,最忙的是各家各戶了,鄉親們幾乎是統一時間生火做飯。炊煙裊裊,令鄉村美如童話。不少家長一邊拉著風箱做飯,一邊還惦記著電影場的位置,他們吆喝著自家的孩子,搬上家中的椅子板凳,去電影場占位置。孩子們幾乎全出動,很快,電影場正面及兩邊甚至背面,被密密麻麻的椅子板凳占盡。來晚的,有的站在公路上或斜坡上看,有的騎在墻上看,有的爬到樹上看。
最早的電影是單機放映,一盤放映完后,要停頓一段時間換片,后來條件好了,改為兩部機輪流放映,一部放映一盤后,另一部接著放映,期間就再也不用停頓了,人們可以連續觀看電影,心情就舒暢多了,愉悅多了。觀影之前給人以神秘感,觀影之中給人以夢幻感,觀影之后給人以滿足感。
到了20世紀70、80年代,鄉村看電影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村里也放映電影,有時相距數里的兩個村莊,可以同一天放電影,只是需要“跑片”。所謂“跑片”,就是一個村先放映,另一個村等候著。等第一個村放完第一轱轆膠片后,由負責跑片的交通員,騎車飛速把第一轱轆膠片傳送到第二個村放映。這樣來回跑片和傳遞,第二個村也就比第一個村晚結束大約一轱轆膠片的時間。那個年代,武打電影風靡一時。我與伙伴騎車去十里外的后卓部隊觀看電影《少林寺》。看完夜場,乘著月光,疾駛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把身影拉得老長老長。
20世紀90年代后,家鄉的影院開始快速發展。鄉里建起自己的電影院,電影場次也由月變周,由周變天;影片范圍,亦由少變多,種類齊全。影像廳、投影廳,如雨后春筍,四處皆見。購好票,或三三兩兩,或集群結隊,只需提前十分鐘入場,尋位坐下,就可輕松愜意地觀看,過去的那種東奔西跑與匆匆忙忙早已成了歷史與記憶。
近些年,城里建起現代化影視城。走進影城,兩三個放映廳,數百個座位,可同時播放幾部電影,每天放映二十余場次。座椅優雅舒適,甚至比家里的沙發還舒服。高起坡、低視角、弧形寬銀幕,有的還放映三維立體電影,讓人更添身臨其境之感。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都是全家上陣,在這樣的影院里享受著合家歡電影,幸福感更是倍增。
從露天影場到電影院再到電影城,過去翹首以盼的事情,現在已變得習以為常。電影生活的變化,折射的也是社會的變化,這變化的背后,是人們幸福感拔節生長的歷程。愿我們的生活能像一幕幕精彩的電影,帶給人更多的溫暖和快樂,也帶來更多的幸福與美好。
看電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