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多噸印度尼西亞煤炭正在卸載,等外輪作業(yè)結束后再回執(zhí)勤點,一起吃餃子啦!”9月29日清晨6點多,福建省莆田港東吳港區(qū),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zhí)勤一隊負責人姚瑤帶隊,監(jiān)護利比里亞籍船舶“海昌美麗”輪卸貨。臨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姚瑤和戰(zhàn)友們已連續(xù)一周堅守港區(qū)一線,與在港停泊的外輪共迎大慶。
國門在肩,初心如磐。今年36歲的姚瑤,身材魁梧,有一張典型的憨厚臉龐——白里透紅,咧開嘴笑時,很容易從中讀出真誠與熱情。姚瑤老家在上海,在莆田口岸守國門近15個年頭了,平時與泡面、熬夜、加班為伴是經(jīng)常事,但找到理想的職業(yè),青春有價值,他感覺自已就是幸福的。去年,因單位改革轉隸,科長、教導員相繼轉業(yè)離隊,姚瑤不推諉、不敷衍,服從命令“勇挑重擔”,負責執(zhí)勤業(yè)務一科全面工作。“人生選擇無問西東,身處新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不奮斗!”當天,褲腳沾著不少煤灰的姚瑤略顯激動說道。但看著遠處天空,姚瑤說他也很想家,很想愛人蘇迎和兩個幼子。
守初心而致千里,國門警花依舊“紅”。謝翠紅是這個站一名新警,畢業(yè)于泉州師范學院,2017年8月作為直招士官入伍服役。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安邊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曾暗懷著軍校夢的小謝,又失去報考軍校的機會,讓她更多茫然,一向活潑開朗的謝翠紅漸漸沉默起來。對于這個掛著士官警銜的“新兵”,隊干部給予了更多的鼓勵和寬容,經(jīng)常跟謝翠紅談心,幫助她“放下包袱”。考慮到小謝有計算機動畫制作特長,推薦她到機關政治處鍛煉學習。這些給了謝翠紅很大安慰,順利通過轉改招隸民警培訓,繼續(xù)從事著出入境邊防檢查工作。迎國慶期間,小謝沒有松口氣的心態(tài),專門組織二十多民警拍攝錄制《紅旗飄飄》視頻片,將奮進的腳步,變作一幀幀數(shù)碼畫面。“軍哨和口號已經(jīng)遠離,但這短短的邊防軍旅經(jīng)歷,使我底氣十足。路走對了,就不怕水遠山高,相信自已都能從容走過。”謝翠紅說。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年這一光榮節(jié)點,奮斗,成為這個時代最亮麗的底色、最生動的注腳。9月28日中午,該站執(zhí)勤二隊負責人蔡文彬,正在與定點扶貧單位廣西省三江縣塘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韓書煜,在電話中溝通食用菌菌包廠幫扶項目。在戰(zhàn)友們眼中,蔡文彬是不折不扣的“老黃牛”,19年來,用一枚驗訖章堅守在莆田港口岸。今年,他負責對接塘水村46戶206人脫貧的工作目標,推動打造“支部+公司、合作社、協(xié)會、電商+貧困戶”的“1+N+1”聯(lián)結模式,指導塘水村宣傳上架農(nóng)特產(chǎn)品,拓寬脫貧致富途徑。70年后再出發(fā),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黨的第98個生日,蔡文彬被授予全省邊檢機關“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稱號。他說,做出入境檢查工作,心中要始終秉持著一份“初心”,在為國把關的同時,幫助困難群眾憑借勤勞的雙手順利脫貧。(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