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他出生于莆田縣城的郊區,父母親給他起個名字叫遠翔。漢代劉向《說苑·尊賢 》里說:“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對者六翮也。”現代漢語的意思是:鴻鵠飛得高飛得遠,它所依靠的是翅膀上健壯的羽毛。父母親當年腦子里或許沒有這句子,但名字好聽,也寄托著對兒子的美好期望。十幾年后,他果然憑借“翅膀上健壯的羽毛”,不停地高飛遠翔了。.
1983年7月,未滿17周歲的周遠翔莆田二中高中畢業,以優異的高考成績嶄露頭角,插翅北飛,進入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1988年獲工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工學碩士學位,留在該院高壓研究所工作。
1995年,渴望進一步深造攀登科技高峰的周遠翔,得到一個機會,他以出色的業績和科研成果令人關注,從而獲得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赴日本留學。經過幾年的潛心學習和科研,1999年獲得日本秋田大學電氣電子工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日本新能源工業技術發展委員會(NEDO)研究員,在日本工業技術院國立資源環境綜合技術研究所工作。
20年前的中國,與日本相比,科技人員的科研條件、生活待遇之差可不是一般的大。在當時的世人看來,他盡可以留在發達國家就業和科研。但周遠翔的高飛遠翔始終把握著一個度,他明白自己的根在祖國,所學知識和本領理應回饋祖國。
2000年,作為引進人才,他回到祖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他不知疲倦,一心撲在工作中,在清華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天空中盡情翱翔,很快脫穎而出。2004年,年輕的周遠翔被破格聘為教授,第二年,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日積月累的雄厚實力,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決定了周遠翔的“高飛遠翔”。20年來,他一直從事電氣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業績卓著,重任在肩。他曾任北京電氣工程師進修學院院長、清華大學高電壓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985”和“211工程”高電壓與強電磁環境學科平臺規劃與建設組長、日本新能源工業技術發展組織研究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他長期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實驗技術、電介質和電工新技術等領域深耕,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電力科技獎、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際會議優秀論文獎等。現為中國科協科普中國能源與資源領域專家、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全國絕緣材料標委會副主任、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IET Fellow)、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科學家。
2017年9月,他被選派到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任黨委副書記、院長,為期3年,從此開啟了一段不同以往的援疆生涯。兩年多來,他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從調整研究生課程設置,到提議實施漢族和少數民族不再分班教學、“同上一堂課”,在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完成了一項項教學改革,轉變學院科研現狀,傳遞前沿科研理念。他一家四口分處四地,母親有時會埋怨他:“你老跑那么遠干嘛?”但他想得更多的,卻是在僅剩一年的掛職時間里,還能多做些什么。周遠翔說,教育的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他希望再盡力多做幾件事兒,讓學院變得更好。
2019年7月,他獲中宣部授予的“最美支邊人物”稱號。9月16日,新華社記者樊攀、宋美黎以《從北京到新疆,愛拼才會贏——記清華援疆教師周遠翔》為題,報道他的援疆事跡。
他也熱愛中學時代的母校莆田二中,回母校給學弟學妹作勵志和科學講座,幫助母校做事,參加莆田二中北京校友會活動,在校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2018年,被選為新一屆莆田二中北京校友理事會理事長。
周遠翔,高飛遠翔在祖國的育才科研藍天之上,心里踏實,前方明朗。(涂雨)
201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