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負與婦
負與婦相通。《古文字通假字典》睡虎地秦墓木牘六號:“驚多問新負囗皆得毋恙?新負勉力,視瞻兩老。”新負即新婦,媳婦也。東漢·劉熙《釋名》:“負又作婦。”《辭海》阿負,猶言老婦。莆仙民間有些家庭稱呼祖母或母親為阿負,音似a wū。清·趙翼《陔余叢考》引用明朝大臣、學者朱國楨語:“近日文章家多用換字法,黽勉曰閔免,尤甚曰郵甚,新婦曰新負,異曰異,須臾曰須搖……此皆可笑。”然而,新負一詞,秦朝之前已有也。
2.“煞流面,尺與烏”
譙(qiáo)、誚(qiào)、數(shǔ)、讓、呵、斥,六字皆斥責之意。莆仙人說責備、呵斥,有一俗語聽起來像“煞流面,尺與烏”。后三字很可能是“譙(或誚或斥)與呵”三個字連綴稍稍變音。譙,古文用“誚”字,莆仙讀音似“尺”;斥,《康熙字典》引《廣韻》等韻書,昌石切,音尺。呵斥也。《韓非子》:“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任你什么人“譙與呵”,他就是死不悔改。《尚書·金滕》:“王亦未敢誚公。”《呂氏春秋·疑似》:“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讓”字亦有責備的意思。所以古文誚讓、譙讓也表示責問、呵斥。南朝宋·顏延之《庭誥》:“豈但交友疏棄,必有家人誚讓。”譙、誚,才笑切。
數(shǔ),責備也。有數說、數責、數落、數讓等詞。《康熙字典》數,讀音似所、暑、朔、速、縮、掃等。讓,亦責備也。“煞流面”,我懷疑是“數之面”或者是“數讓面”,意思為板起責備的面孔。《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人名)。”《史記·張儀列傳》:“(蘇秦)因而數讓之。”數又葉音先奏切,讓又葉音如羊切。所以,莆仙方言聽起來如“掃qián”二音,應該就是“數讓”,嚴厲斥責也。
3.咸斥,莆仙音如“咸尺”
莆仙人經常說“咸斥”,指地面或物體多鹽分。斥,昌石切,音尺。《尚書·禹貢》:“海濱廣斥。”《釋文》:“斥謂地鹹(咸的繁體字)。”《明史》:“斥鹵不可耕。”
4.加二;加人;加人一等
加二,猶二成。“加”字莆仙讀音似高,這是因為現代的a音上古屬于歌部,讀如莆仙萵苣的萵音。人們說“坐吃山空(莆仙說山崩)”,告誡孩子或別人要勤勞謀生。但是莆仙人也經常說“坐吃折本加一,做吃折本加二(加,音高)”。意思是:在不正常的經濟情況下,什么都不做可能會損失少一些,做得越多,損失越大。清·佚名《于公案》:“讓到加二,講定共值銀一百六十兩。”
加人,欺凌人。莆仙讀這個“加”字似gó,音同俄。《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馬融曰:“加,陵也。”
加人一等。《禮記·檀弓上》:“夫子曰:‘(孟)獻子加于人一等矣。’”后以“加人一等”指超過常人。“高人一等”則是近當代用法。《古文字詁林》引林義光:“加與戈古同音。”戈,《康熙字典》古禾切,音鍋。
5.強強qiǎng qiǎng,勉強
強強,莆仙方言變音如“喬喬”或如“權權”。如:病了這些日,他今旦強強爬起來。唐·盧仝《示添丁》詩:“數日不食強強行,何忍索(要)我抱看滿樹花。”《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抬身強強起來,狀似破車無異。”
6.驟,疾行
驟,上古讀音似diù。鄭玄曰:“不馳而小疾曰驟。”莆仙人說走路有力而快速,叫“行(走)嘎驟啊驟(diù)”。
7.今年與此番
同事問:“‘就方’荔枝無人摘。‘就方’何意?答曰:“此番”“這番”變音也,謂這一回;今年。南洋平原人們變音似“如番”。又,“者番”亦變音。宋·晏幾道《少年游》詞之三:“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8.竁糞
竁(cuì),上面“穴”字,下面三個毛。莆仙讀催去聲,如翠。農民把豬欄里的糞土掘出挑到田里作肥料,這掘糞又叫做竁糞。《說文解字》:“竁,穿地也。”《漢語大字典》:竁,“挖地為墓穴。……又,泛指挖地。”
9.“雞葉”以產地名“高涼”為音
莆仙民間蒸紅團所用的“雞葉”,乃高良姜之葉。高良姜又名艷山姜。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高良姜》:“高良姜,種自高涼,故名。不曰‘涼’者,言為姜之良也。其根為姜。”筆者以為,姜性辛熱,不宜用“涼”字,乃改為良。高涼,廣東茂名也。《三國志》:“延康元年,(呂岱)代步騭為交州刺史。到州,高涼賊帥錢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為高涼西部都尉。”《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自古以來,是南粵名山。西漢至南朝時借助于這座名山的稱呼,在山下建立郡縣,取名高涼郡(縣)。莆仙蒸紅團用的“雞葉”,與“高涼”二字同音,命名自產地高涼。
10.跪(kuěi)“公媽”
跪,《唐韻》去委切《集韻》《韻會》苦委切,音蒯。《說文解字》拜也。跪時兩膝著地,腰與臀部直起。跪而以頭著地曰拜。比較:跽jì,長跪。渠幾切。這個反切音讀忌諱的忌,又可以讀如gui5,所以“跽”字與瑞、類、淚、位、睡、遂等字同在平水韻去聲四置這個韻里。上古無椅子,以兩膝著地,坐在腳跟上為“坐”;兩膝著地,直身而屁股不坐在腳跟上為“跪”;長時間跪而直身挺腰為“跽”。“跪”與“跽”又統(tǒng)稱為跪。莆仙結婚時有“kuei3堂” “kuei3公媽”的儀式。讀這kuei3音的正是“跪”字,去委切。莆田山區(qū)及仙游讀“kuei3”為“kui3”。客家話亦讀kui3。(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