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清晨,迎著海天間的一抹曙光,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二科民警李俊壑,已帶著2名女新警在福建省莆田港液化天然氣專用碼頭巡查。在現場,希臘籍船舶“阿波羅尼亞”輪正在卸載7萬多噸天然氣,李俊壑結合總投資近300億元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和戰友們暢談駐地今昔巨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會。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為才有地位,國務院批復同意秀嶼港口岸更名為莆田港口岸并擴大對外開放,并同意東吳港區和湄洲島北部水域及其相關海岸線擴大對外開放,為莆田邊檢站、莆田海關等四個口岸查驗單位共新增編制90名。
一段段深水岸線打破千萬年的沉寂,蝦蟹橫生的灘涂上一座座現代化碼頭相繼崛起……近年來,福建省莆田港口開發建設呈現出乘風破浪之勢——東吳港區已被列為全國重要港區,1-3號泊位工程建成后將成為福建省最大的糧食專用泊位;東南沿海最大的40萬噸礦石泊位已開港;羅嶼港口連接向莆鐵路的中西部出海新通道正式打通;預計到2021年莆田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億噸,吞吐量突破9000萬噸,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日新月異 常泊四海萬里船
唐代以前,今莆田市木蘭溪下游還是一片海灣,城關以南便是海域。梁陳時期,莆田有了最早的港口莆田港,唐代,港口南移,成為白湖港,另開發有江口港和秀嶼港;宋代,增加寧海港、楓亭港、吉了港;元代至明中期,寧海港開發成為最主要的港口;明中期以后,涵江港取代寧海港的地位,同時形成三江口港;清代初期,由于“截界遷民”,秀嶼、吉了等港口荒廢。作為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到的深水良港之一,也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航運樞紐港。
港闊水深,蛟龍出海迎紅日。如今進入新時代,莆田港口開發駛上“快車道”,在湄洲灣北岸長133.7公里的藍色海岸線上,東吳、羅嶼、莆頭三大整體連片開發項目蓄勢并發。 今年6月28日,利比里亞籍“海洋5”貨輪順利靠泊福建八方港口東2號泊位,從八方港口保稅堆場裝載2.7萬噸的俄羅斯煤炭轉口至馬來西亞。現場執勤的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一科負責人姚瑤介紹說,這標志著八方港口保稅倉儲轉口貿易業務升級,成為福建首家開展煤炭轉口貿易的港口企業。
站在羅嶼9號泊位眺望,對岸就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湄洲灣10萬噸級液化天然氣泊位碼頭,也是中國第一個完全自主引進、接收、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秀嶼作業區8號泊位及后方儲運工程迎來福建省首個閩贛港口“飛地港”合作項目——30萬立方米中心油庫項目一期工程投運,該泊位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座可開展柴汽油、輕質燃料油、硫酸、燒堿、丙酮等多種原輔化工材料進出口和儲存的碼頭,我國現有具備該資質的碼頭共5座。作為“北煤南運”戰略重大支撐項目,國投湄洲灣20萬噸煤炭碼頭規劃建成年吞吐量為8000萬噸的大型煤炭物流中轉基地。
窺一斑而知全豹,一幅“履職盡責、守土負責”的畫卷漸次展開。在營商環境方面,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構建“馬上就辦”服務體系,簡化邊檢手續,創新查驗模式。民警24小時進駐港區,做到“即報即檢、即靠即作、即檢即離”。同時,上門“一對一”掛鉤幫扶,推行國際航行船舶網上申報邊檢手續等系列通關便利舉措,最大限度縮短外輪停留時間。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促成下,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莆田口岸邊防檢查限定區域分級管理辦法》,這是福建省首次以地方政府行政規章形式,對出入境口岸限定區域管理進行規范,并與國際慣例“接軌”。
2018年8月24日,滿載澳大利亞鐵礦石的25萬噸級大型鐵礦石船“印地希望”號靠泊羅嶼作業區9號泊位,刷新了莆田港單船載重的最高停靠紀錄,40萬噸礦石泊位的開港,標志著莆田跨入了大港大船時代。作為福建省“兩集兩散”港口布局的散貨核心作業區,莆田港羅嶼作業區規劃建設15個5萬噸至40萬噸大型干散貨泊位,綜合通過能力可達1.17億噸,是福建省迄今為止規劃建設的最大噸級的干散貨碼頭。其中9號、10號泊位總投資15.67億元,建成后年吞吐量將達2000萬噸,可實現礦石交易額超200億元。
鐵路進港 無中生有匠心筑
莆田市是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歷史上商貿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民間至今還在用的一句口頭禪:一日行雞了,三日講不了。意思是一天去雞了城回來,所見所聞三天都說不完,說明雞了城當時的繁華景象。
開港于宋代的雞了城,座落莆田港口岸東吳港區,也稱吉了港、雞了港,與海峽東岸的臺灣鹿了港相對,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創建,名“系蓼城”,時商貿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初改稱吉蓼港,曾為吉蓼巡檢司駐地和南日水寨兵船駐扎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在此設吉了巡檢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個,警埔8個,開城門,建門樓2座。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遷涉涵江,港口荒廢,復界后易稱吉了港,港務漸興。民國年間,公路運輸業興起,漁船時有與臺灣通航。建國后改稱東吳港。
好風憑借力,海闊憑魚躍。2011年5月18日,這是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的重要歷史時刻,9號和10號泊位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立項核準批復,拿到了打造鐵礦石深水大港的“許可證”。當時,在全國港口布局規劃中,尚無在福建布設鐵礦石碼頭的規劃,而羅嶼要建造30萬噸“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碼頭”,真的是“無中生有”。
羅嶼作業區位于莆田北岸開發區羅嶼島,這里具備天然水深的優越條件,但要把一片灘涂和荒山的海島變成大型的鐵礦石碼頭,而且面積還是島嶼的三倍,無疑是一項超級工程。2012年4月5日,工程首次開山爆破施工成功;2015年10月26日,9號泊位碼頭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18年7月28日,羅嶼鐵路支線全面竣工并具備運營的條件;2018年10月初,作為福建省面積最大的大宗散貨露天保稅堆場,迎來第一單業務“開門紅”;2018年12月,羅嶼港口獲批保稅混礦業務后,攜手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打造東南沿海礦石保稅混配中心,服務臺灣市場以及沿海、沿江其他市場,降低東南沿海外貿鐵礦石運輸費用。
尚處在“嬰兒期”的羅嶼作業區雖然吞吐量不大,但每一步都是成長和驚喜。2018年8月21日下午,隨著一聲鳴笛,滿載2500噸鐵礦石的“和諧”號貨物列車沿著湄洲灣港口鐵路羅嶼支線緩緩駛出港區,駛向江西。這是莆田港羅嶼作業區首次通過海鐵聯運方式向內地輸送物資,由羅嶼港口連接向莆鐵路的中西部出海新通道正式打通,直接與向莆鐵路、福廈鐵路、京九線、浙贛線相接,實現海鐵聯運“無縫”銜接,羅嶼港口通過海鐵聯運輻射服務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區,鐵礦石數量將超過3000萬噸,構建了中西部地區更加便捷順暢的出海新通道。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羅嶼作業區采用的是4600噸的大型沉箱,將原設計的53個沉箱變成47個沉箱,然后在懸崖邊壘砌巨型土塊形成圍堰。同時,羅嶼港口利用一水之隔,以人為本,將生產作業區與生活區功能分離,形成“島中有島、宜產宜居”的獨特風景線,并加大在防風抑塵網、環保設施、景觀綠化等軟硬件方面投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媽祖故鄉 血濃于水兩岸情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專門點名特色海島旅游目的地“莆田湄洲島”的建設。湄洲島是媽祖的誕生地,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圣旅游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媽祖架心橋,兩岸一家親。作為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每年前來湄洲島進香拜媽祖的臺胞已超過30萬人次,莆田成為臺胞赴大陸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2009年始,中國臺灣客輪曾先后實現從臺灣本島布袋港、基隆港、臺中港分別直航湄洲島,航程較過去節省近5個小時,為臺胞往來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但這些航線并未常態化運營。2015年7月1日起,中國臺灣居民可以憑有效臺胞證,無需辦理簽注,即可經開放口岸來往大陸并在大陸停留、居留。當年7月21日,靠泊在莆田市東吳港區的巴拿馬籍“喬治安娜”號外輪上,中國臺灣桃園籍的大副船員張玟源就在當地邊檢民警引導下順利下船,成為“媽祖故鄉”首位免簽注臺胞。
千事萬事,只要腳踏實地去做就能成事。莆田開發海上客運的呼聲一直存在,設想將湄洲島建成為國際旅游島,規劃在湄洲島建設大型郵輪碼頭。今年5月,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門印發《關于促進郵輪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福建省要充分發揮媽祖特色文化優勢,推動莆田湄洲島(或東吳港區)開展郵輪始發港及配套設施建設,建成以掛靠航線為主、獨具地方特色的郵輪訪問港。近年來,莆田市相繼出臺一系列產業扶持措施,對郵輪公司、郵輪港口、郵輪代理、旅行社等進行獎勵,為開創郵輪旅游發展新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用親情“丈量”海峽,讓臺胞回“家”更溫馨。針對臺輪航程短、船員相對固定等特點,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打造“30分鐘服務圈”,主動上門“一對一”掛鉤幫扶,提供出行注意事項、應急措施、氣象預警等提示內容,推行“多元化需求、一體化服務”便民服務模式,最大限度便利臺輪、臺灣船員。今年4月2日,裝載20個集裝箱的臺籍“輯薪”輪順利駛入莆田口岸秀嶼港區,標志著莆田對臺集裝箱航線成功首航。
7月26日,東南沿海港口鐵礦石對臺首航儀式在羅嶼港口舉行。臺灣中鋼“通捷”輪在10號泊位裝載2.75萬噸鐵礦石混合粉后,運往臺灣臺中港。這是東南沿海港口首次向臺灣中轉鐵礦石,也是羅嶼港口啟動對臺灣鐵礦石中轉業務,朝“大港口時代”又邁進一步。
(吳志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