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kuěi)“公媽”
跪,《唐韻》去委切《集韻》《韻會》苦委切,音蒯。《說文解字》拜也。跪時兩膝著地,腰與臀部直起。跪而以頭著地曰拜。比較:跽jì,長跪。渠幾切。這個反切音讀忌諱的忌,又可以讀如gui5,所以“跽”字與瑞、類、淚、位、睡、遂等字同在平水韻去聲四置這個韻里。上古無椅子,以兩膝著地,坐在腳跟上為“坐”;兩膝著地,直身而屁股不坐在腳跟上為“跪”;長時間跪而直身挺腰為“跽”。“跪”與“跽”又統(tǒng)稱為跪。莆仙結婚時有“kuei3堂”“kuei3公媽”的儀式。讀這kuei3音的正是“跪”字,去委切。莆田山區(qū)及仙游讀“kuei3”為“kui3”。客家話亦讀kui3。
2.咸斥,莆仙音同“咸尺”
莆仙人經(jīng)常說“咸斥”,指地面或物體多鹽分。斥,昌石切,音尺。《尚書·禹貢》:“海濱廣斥。”《釋文》:“斥謂地鹹(咸的繁體字)。”《明史》:“斥鹵不可耕。”
3.加二;加人;加人一等
加二,猶二成。“加”字莆仙讀音同高,這是因為現(xiàn)代的a音上古屬于歌部,讀如莆仙萵苣的“萵”音。人們說“坐吃山空(莆仙說山崩)”,告誡孩子或別人要勤勞謀生。但是莆仙人也經(jīng)常說“坐吃折本加一,做吃折本加二(加,音高)”。意思是:在不正常的經(jīng)濟情況下,什么都不做可能會損失少一些,做得越多,損失越大。清·佚名《于公案》:“讓到加二,講定共值銀一百六十兩。”
加人,欺凌人。莆仙讀這個“加”字似gó,音同俄。《論語·公冶長》:“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馬融曰:“加,陵也。”
加人一等。《禮記·檀弓上》:“夫子曰:‘(孟)獻子加于人一等矣。’”后以“加人一等”指超過常人。“高人一等”則是近當代用法。《古文字詁林》引林義光:“加與戈古同音。”戈,《康熙字典》古禾切,音同鍋。
4.強強qiǎng qiǎng,勉強
強強,莆仙方言變音同“喬喬”或“權權”。如:病了這些日,他今旦強強爬起來。唐·盧仝《示添丁》詩: “數(shù)日不食強強行,何忍索(要)我抱看滿樹花。”《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抬身強強起來,狀似破車無異。”
5.驟,疾行
驟,上古讀音似diù。鄭玄曰:“不馳而小疾曰驟。”莆仙人說走路有力而快速,叫“行(走)嘎驟啊驟(diù)”。
6.今年與此番
同事問:“‘就方’荔枝無人摘。‘就方’何意?答曰:“此番”“這番”變音也,謂這一回;今年。南洋平原人們變音似“如番”。又,“者番”亦變音。宋·晏幾道《少年游》詞之三:“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7.竁糞
竁(cuì),上面“穴”字,下面三個毛。莆仙讀催去聲,如翠。農(nóng)民把豬欄里的糞土掘出挑到田里作肥料,這掘糞又叫做竁糞。《說文解字》:“竁,穿地也。”《漢語大字典》竁:“挖地為墓穴。……又,泛指挖地。”(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