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意思是說,圣人常常關心老百姓利益,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圣人辦事的原則:對于善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圣人治理天下,顯得安詳和諧,使天下的心思歸于渾樸。百姓們都運用自己的聰明,耳目都有所關注,圣人都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圣人做事情與眾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因為圣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認為人是可以轉變的。只要我們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總有一天,會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道德經》二十七章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說,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于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當不善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但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圣人把平民百姓都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是這一章主題思想。“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圣人經常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想問題,考慮方略,做事情。由于他們出發點是正確的,方法是科學的,所以能做到有求必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旗開得勝。(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