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讀為戶
《康熙字典》毀:“又葉后五切,音戸。《易林》(孫)臏詐龐子(龐涓),夷灶盡毀。兵休卒發,矢至如雨。”《易林》乃西漢焦贛所撰寫。由雨、毀(音戶)押韻可知,莆仙方言讀雨音同戶,其來歷遠至于西漢甚至更早!雨雖然在普通話里音同禹,在莆仙方言里文讀也同禹,又白讀同戶,則是上古之音。
2.高下、高低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東漢·王充《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莆仙方言通常不說高低,而說高下,“高”字借“頎”字音,讀如gí和géi,頎是身子高的意思。“下”字讀gia第5聲。南北朝時開始用高低這個詞,而莆仙說“高下”,源自先秦兩漢。
3.熏
熏,許云切,音薰。《說文解字》火煙上出也。又《集韻》吁運切,音訓。灼也。通薰。又《管子·地員篇》:“芬然若灰。唐·尹知章《管子注》:‘芬然,壤起貌。’”又,人們常說“大雪紛飛”。一個音,不同語境有不同的字,莆仙人說“熏啊熏”和“芬啊芬”,不一而足。
4.錫,先擊切
錫,莆仙讀同謝,倒推可見,莆仙“擊”字可讀為kia4。以物遠投擊打,莆仙讀如kia4。如,他打瞌睡時,老師用一小截粉筆頭kia4他。
5.很、盡、甚
莆仙人看到“很好”二字,會讀似“盡好”。但是,“盡”與“很”意思不同。很,原意是違逆不從,也作狠和爭訟等意思解。作副詞用來修飾形容詞,是現代北方方言進入普通話,所以《康熙字典》沒有收錄“很”作副詞的用法。盡有盡量;極、最等意思,與“很”根本不同義。莆仙方言說“jin5好”,甚好也。《康熙字典》引多本古代韻書:“音任。……《韻會》尤也,深也。《易·系辭》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詩經·鄭風·東門之墠》:“其人甚遠。”
6.昨暮與今旦
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嚴格地說,昨暮是昨天傍晚,今旦是今天早上。但是人們也常常把昨天說成昨暮,把今天說成今旦。莆仙人和陶淵明一樣。有主張用“溯暮”以及其他讀音相似的字,找不到任何書證,只能算為記音之詞吧。
7.食晝,晝食
《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晝食、晡食、暮食,凡四飯,諸侯三飯,大夫再飯(每天兩頓)。莆仙說吃午飯為食晝。
8.糞
糞,《廣韻》方問切,去問非。糞,掃除。《說文》:“糞,棄除也。”上古“糞”作動詞,今“糞”作名詞。《廣雅·釋詁三》:“糞,除也。”王念孫疏證:“糞,猶拂也,語之轉耳。”《左傳·昭公三年》:“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唐佛經《楞伽師資》:“有一口屋,滿中總是糞穢草土。” 莆仙方言說垃圾曰“糞穢”;動詞buo6應為“拂”,掃進畚斗或畚箕的動作。
9.少選,少停
一會兒;不多久。《呂氏春秋·音初》:“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莆仙讀“少選子”“少停(子)”,亦訛如“色停(子)”。
10.“這”字的淵源
此,《康熙字典》:“《說文》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無被厭惡),在此無斁(yì,無斁,無被厭棄)。《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此,先秦讀音似現在的cie,這音頗為接近此。
這,止也切,音者,代詞。《漢語大字典》:指代較近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跟“那”相對。《增韻·馬韻》:“這(這),凡稱此個為者個,俗多改用這。”《增補五方元音·蛇韻竹母》:“這,此也。”唐·盧念《送好約法師歸江南》:“為報江南三二日,這回應見雪中人。”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人人有這個,這個沒量大。”
之,此也。《詩經》“之子于歸”。《莊子》:“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上古“之”字讀音同現在莆仙“這”。
《博雅》:“是,此也。”先秦時“是”讀音略似今天的zie,與“這”字音近。《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舊唐書·中宗紀》是夜,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逃跑)者。”
且,“又,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且,先秦音似今天的cia和zia,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且與姐音,與“這”音接近。
茲,此也。《唐韻》等韻書,音孜。茲,《爾雅·釋詁》此也。《尚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者,此也。唐《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師曰:“不是者個道理。”南宋《增韻》才收錄“者”字作“此;這”,屬于同音借用。
爾,這個,此。晉· 陶淵明《飲酒》:“問君何能爾。”
只,這,此。一缽和尚《一缽歌》:“若時樂,樂時苦,只個修行斷門戶。”
若,相當于:這,那。《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若二人協力,急難收復。乞丞相作急圖之。”
底,表示指稱,相當于“這”“此”。宋·陸游《遣興》:“小甑爰粳底樣香。”宋·佚名《驀山溪》:“竹籬茆舍,底是藏春處。”“底”字上古讀音接近“之”。
以上十一個指示代詞,中古甚至現在讀音彼此都很相近。“此”字正宗,其余多為同音或音近假借。現在只使用“此”與“這”二字。莆仙方言沒有必要強調使用“者”字作“這”。(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