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炎炎夏日,有兩樣東西是必不能少的:冷氣、冰淇淋。
說到冰淇淋,在大多數人印象里,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吧?這可未必呢。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和冰淇淋可是有著某些淵源的呢。
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用冰了。《詩經》有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講的就是人們采冰、貯冰的情景。周朝設有名為“凌人”的官職,《周禮》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凌人專門負責冰塊的采集和貯藏,供王室和貴族夏日消暑之需。
那時候的冰是珍貴之物,除了用于放置室內降溫之外,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飲。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能夠借助一種叫“冰鑒”的器具來制作冰鎮酒水。大詩人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寫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思是將過濾掉酒糟的清酒冰凍后,喝起來清涼無比。說的就是喝冰酒的事兒。
再晚一點的時候,又流行起了冰鎮水果。曹操曾經建造過一個“冰井臺”,用于藏冰降溫,父子君臣時常來此宴游避暑。曹丕詩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經過冰水冷藏的甜瓜和紅李子,大概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冰”說完了,就要提到“奶”。中國制作和食用乳制品的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漢朝人就懂得“乳酪,澤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澤也”,乳制品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只是,中國古代政權地處中原,人民以食用谷物糧食為主,乳制品雖然也有,但并不算豐富。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漢族與草原游牧民族之間的融合交流增多,大量游牧民族的特色食品進入中原,各種乳制品才漸漸盛行起來。成書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對當時各種乳制品的制作技術作了詳盡的闡述。
和技術發達的當代不同,古時候制奶油的過程非常不容易。首先要把牛奶煮熱,放涼后撈出上層凝結的奶皮,接著進行曝曬,再一邊加水一邊抨舂,直到把乳脂分離出來,最后慢慢熬煮去除水分,得到的就是白花花軟綿綿的“酥”啦。如果再進一步熬煮提煉,就可以精煉出乳中精華“醍醐”呢。
冰有了,奶油也有了,接下來就是“冰淇淋”了。
首先是唐代,出現了一種叫“酥山”的食品。它的做法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酥加熱至微微融化,然后慢慢滴淋在盛有冰沙的盤子上,堆疊成山巒形狀,最后放進冰窖中冷藏。
因為經過冷凍,定型很好,看上去就像一座潔白剔透的小雪山,故名“酥山”。取出食用時,還要在表層點綴上花枝花瓣等,十分精致美麗。
“酥山”入口即化,甜糯滑膩,口感很好。唐代才子王泠然在《蘇合山賦》寫道:“雖珍膳芳鮮,而蘇(酥)山奇絕。”
由于原材料獲取不易,制作技術精細,對冷藏條件又有較高要求,因此對古人來說,“酥山”的制作和食用都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來還出現了帶有顏色的“貴妃紅”或“眉黛青”的“酥山”。宋代大詩人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詩中提到的“紅酥手”,就是這么個比喻。
宋代詩人楊萬里還寫過一首《詠酥》:“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從這樣的描述來看,那時候的冰酥,無論是形態還是口感,都已經非常接近現在的雪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宋朝時候,冰淇淋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
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乳制品制造技術進一步發展。元代宮廷中有一種叫“冰酪”的美食。元末官員陳基有詩:“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講的就是他被賞賜冰酪的事情。
那么“冰酪”是什么東西呢?它當然最有可能是酥山的改進版。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元世祖忽必烈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人們很快發現,這種“奶冰”口感很好。
后來又改進技術,運用硝石降溫的辦法,將奶凝結成冰,做出冰晶狀“凍奶”,再往里加入蜜餞和果醬,就成了“冰酪”。這大概是最早的冰淇淋原型了。
據說為了保護冰酪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還頒布了一道敕令,皇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酪。直到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這道美食,后來又偷偷把制作方法帶回西方……
而歐洲首次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冰淇淋,出現在1413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的加冕典禮上。國王在宴請賓客時,其中有一道冷凍點心“凍奶油”,是由冰、牛奶、糖混合而成的,大家品嘗了都很喜歡。
后來“凍奶油”就在歐洲流行起來,經過不斷改良,逐漸變成了現在冰淇淋的樣子。至于它跟中國的冰酪,以及馬可·波羅帶回的制作秘方,是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暫時是難以考證了。
雖然“酥山”“冰酪”是中國古人們的智慧結晶,然而由于材料和技術的限制,當時的平民百姓很難享用到。相比之下,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一口冰淇淋的我們,真的是太幸福了。所以,在為老祖宗的智慧自豪的同時,我們也許更該為自己感到幸運呢。(高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