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太密,親則疏”是一句古語,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可太親密,假如過分親密,反而會造成誤會而疏遠。這句話適用范圍很廣,既適用君臣關系,也適用民間朋友之間的關系,甚至家庭親情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參考使用。
適當的距離是尊重的要素,適當的距離是友誼持久的保證。“親則疏”自有它的道理,這個道理即使用在兩口子身上,也是適用的。兩口子走得最近,但也最容易吵架,吵架后兩口子誰也不理誰,更有甚者分道揚鑣,這就是“疏”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至親至疏夫妻”,意思是最親近的是夫妻,但最生疏的也是夫妻,這是唐朝女詩人李冶的《八至》詩:“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首詩充滿哲理,闡明世間辯證關系:最近的也是最遠的;最深的也是最淺的;最高的也是最明的,最親的也是最生疏的。這里的夫妻關系“至親至疏”與“親則疏”的夫妻關系意思并不相同,但其中含有的哲理是相通的。其實“親則疏”這句話用在一生都恩愛有加的夫妻身上,好像也不恰當,但這樣的夫妻肯定也互相保持一種神秘,恰如其分地掌控親與疏的分寸,能一生恩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親則疏”這種現象,特別是現代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干涉孩子太多,事無巨細無不過問,孩子沒有了自己的空間,這難免產生逆反心理;沒有空間就是“密”,逆反行為就是“疏”。孩子和父母有隔閡這是很正常的,兩代人之間由于經歷的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不一樣,難免存在一定的代溝。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處理問題的態度,很多家長不能妥善處理矛盾,造成終生遺憾。
朋友之間是最容易產生“親則疏”現象的,朋友之間友誼只是一個無形的因素,因此一旦破裂,便很難修復了,況且彼此知道的太多,反目后傷害的也就越重。兒子在美國求學,經常和朋友之間有一些來往,我曾多次寫信告誡他“親則疏”,并把道理講給他聽,兒子似乎也能理解。古人有很多警句,“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今古奇觀》這本書里很多文章都有這樣的警句。但這樣的警句和“勿太密,親則疏”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今古奇觀》里的警句是提醒人們在交友時提高警惕,預防壞人;而“勿太密,親則疏”則是一種為人處事原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準則,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經驗。“親則疏”這樣的經驗我曾多次體驗,當年我和很多同學參加工作后,都在一起住宿舍吃食堂,同學們之間各有說得來比較要好的,好的時候不分你我,連飯票也合到一起吃了,但這樣的關系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平和分開的算好的,有的往往撕破臉皮,因為他們之間的各自利益不可能讓雙方都滿意,分開也就是必然的,這是典型的“親則疏”。
《論語》里有這樣一句:“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里“數”是“屢次”,意思是: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朋友在一起,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這個“數”也就是本文的“密”;這句話其實就是箴言,這是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接近次數和接近距離的分寸。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空間,留一點余地。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種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全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菜根譚》里有這樣一句:“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這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簡單地說是不偏不倚,是無過無不及,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適中。
人每天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沒有了希望,也就沒有了生活的意義;充滿希望,這時人的感覺也是最好的。這其實與《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什么事情都不要達到頂點,達到頂點也就意味著要走向反面,“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樂極生悲”等都是這個意思。“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最圓滿的東西就好像有欠缺一樣;最充實的東西好像空虛的一樣;容器已盛滿,不如停止下來。物極必反,不要走向極端;要適可而止,而這恰恰是最好的結果。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與“勿太密,親則疏”的含義何其相似,圣賢們對人生哲理的理解不謀而合,對后人的啟迪可謂深遠。曹雪芹對這樣的人生道理是理解最深的,在《紅樓夢》里就引用了“親則疏”這句話,在第八十九回里:“寶玉下學時,也常抽空問候,只是黛玉雖有萬千言語,自知年紀已大,又不便似小時可以柔情挑逗,所以滿腔心事,只是說不出來。寶玉欲將實言安慰,又恐黛玉生嗔,反添病癥。兩個人見了面,只得用浮言勸慰,真真是親極反疏了。”這里的“親極反疏”與朋友之間的誤會造成的“疏”是不同含義的;這里的“疏”是含蓄的、羞澀的,有種欲言又止的感覺。
有道是“酒肉朋友”,這句話對朋友的定義是中性的,朋友們之間推杯換盞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這句話也有反面意思,這朋友之間經常吃吃喝喝的,酒過三巡,熱情上來了,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事實是這樣的朋友關系又能維系多長時間?這句話實際含有貶義。更有的哥們義氣,不好駁面子,一起干了違法的事,到了公堂上就講不得面子了,他們之間能不“疏”嗎?這樣的“疏”有時往往是你死我活的;這樣的“疏”和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疏”有著本質的不同,同樣是疏卻大相徑庭。“親則疏”在不同人物、不同事情的含義和表現形式是不相同的。
《莊子·山木》有這樣一句話:“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清澈、純潔不含雜質,小人之間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之交雖然平淡,但心地親近,小人之交雖然過于親密、甜蜜,但是容易為利益等原因斷交。這句話就把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狀態形象地展現出來。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這里的“淡若水”不是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小人之間的交往,包含著功利之心,他們把友誼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表面看起來“甘若醴”,如果對方滿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時,很容易斷絕,他們之間存在的只是利益和利用的關系。莊子的這句話其實就是“勿太密,親則疏”的翻版,淡如水的交往不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嗎?甘若醴的交往結果就是“絕”!絕和疏在這里是同義詞。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這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孔子也有定論:“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小人之間的結黨營私、相互勾結,這就是“密”;從外表看他們之間很親密,也就是莊子形容的“甘若醴”,但這種結合是短時間的利益結合,一旦利益沖突,很快就土崩瓦解。君子之間的坦蕩相處就是“淡若水”,不會發生利益沖突,能長時間保持友誼。孔子的話和莊子的話,是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但其含義何其相似;孔子的這句話不也是對“勿太密,親則疏”的一種注釋嗎?
說到這里,我們都應該明白了,朋友之道、親人之道、處世之道,甚至包括一部分人的從政之道都應該掌握“勿太密,親則疏”這個原則。適當保持一點距離,得到的往往是深厚的情誼,這就是現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距離產生美”。在與各種復雜關系實際接觸中,接觸距離和接觸頻率運用好是門學問,這個“適當”分寸的掌握,全在你自己心靈的領悟。(楊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