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遷、徙、移
遷改,莆仙可以讀如“墻g?藜3”,變易、改變的意思。比如,他決定的事不會讓你遷改。唐·李白《對酒行》:“天地無雕換,容顏有遷改。”宋·張耒《青桐道中值雨》詩:“人間遷改何須問,便作江湖未可知。”遷徙的徙,莆仙讀音同蛇上聲。徙與紙同在平水韻上聲四紙韻。《呂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禪位,因人之心也。”莆仙說將某物移動一點,曰“徙(蛇上聲)過點點兒”。也可以說“移過點點兒”。移,可以讀yí,也可以讀音同鞋陰平。比較:莆仙還有俗語“挨時過日”,得過且過的意思。挨讀音同鞋陰平。
2.莆仙說歪斜不正的qüó是哪個字
斜,《唐韻》似嗟切《集韻》等韻書徐嗟切,音邪。《玉篇》散也,不正也。莆仙一音邪,又一音qüo2或qüo7,或chüo2或chüo7。之所以有這個讀音,在于反切的聲母徐,在莆仙既可以讀如須陽平,又可以讀qü2,笏石西徐這個地名就讀“qü2了”。聲母似字,《集韻》《韻會》象齒切。象,莆仙讀如尺。徐、似二字作反切上字,聲母在莆仙都讀如漢語拼音的q或ch。因此“斜”字會讀如qüo2或qüo7,或chüo2或chüo7。
3.走路“綏啊綏”
綏綏,古作夊夊,音衰衰。上古無陰平陽平之分。現(xiàn)代莆仙讀綏為陽平音。走路很慢,莆仙人說“走路綏啊綏(陽平音)”。《詩·衛(wèi)風·有狐》:“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也可以用垂垂。宋·岳飛《過張溪贈張完》詩:“花下少年應笑我,垂垂羸馬訪高人。”
又,綏綏,垂落或懸垂貌,音衰衰,讀陰平。宋·梅堯臣《五月十日雨中飲》詩:“梅天下梅雨,綏綏如亂絲。”也可以用垂垂。宋·蘇舜欽《送人還吳江道中作》詩:“江云春重雨垂垂,索寞情懷送客歸。”莆仙人說“他穿的衣服破到綏啊綏(讀陰平)”。
4.“人”字讀音:如仁又如難
人,上古擬音為nien,頗為接近莆仙方言的“人”字讀音nan。季旭昇《說文新證》引《說文詁林》:廿的讀音是“二十”兩字合讀,人汁切。宋人題開業(yè)寺碑有“念五日”,顧亭林說:“以念為廿,始見于此。”人,《康熙字典》引《唐韻》等韻書,音同仁,是中古讀音。
5.喌,呼雞聲
喌,音州。與莆仙呼雞聲音略同,但莆仙用上聲,用此字音重復呼(音枯)雞。《說文解字》:“呼雞重言之。從吅,州聲。”《廣韻》職流切,《集韻》之由切,音周。清·段玉裁:“雞聲喌喌,人效其聲呼之。”喌喌,也有用粥粥、祝祝者。
6.嚴嚴(上聲)
嚴,裘錫圭《說喦嚴》:“《史記·日者列傳》:‘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夸大)嚴以得人情。’多言夸嚴連用,可見‘嚴’有多話、夸張的意義。”相命者或走江湖賣膏藥的人總是喜歡把問題說得很嚴重,從心理上打敗他的客戶,好讓客戶心甘情愿掏錢。莆仙人說“講得‘嚴嚴(讀上聲)’”。《說文解字注》:“嚴,(《說文解字曰》)敎命急也。”比較:儼儼,莊嚴貌。《隸釋·漢三公山碑》:“儼儼明公,民所瞻兮。”
7.囂與敖
囂,《康熙字典》:“按《經(jīng)傳》《釋文》囂多讀敖,唯《小雅·車攻》及《左傳·昭三年》《釋文》兼敖枵二音。”《詩·小雅·車攻》:“之子于苗,選徒(選兵)囂囂。”漢·桓寬《鹽鐵論·遵道》:“眾口囂囂,不可勝聽。”
敖敖,眾口讒毀貌。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詩》云:‘無罪無辜,讒口敖敖。’”
莆仙用于眾人喧嘩表達公憤時說“眾口ngo2 ngo2”。這ngo2 ngo2二音,形于書面,“囂囂”敖敖(同嗷嗷)”均可也。謷謷,哭不止;眾口愁怨聲。《說文解字·言部》:“謷,哭不止,悲聲謷謷。”
8.絡,又音lo7和la6
網(wǎng)絡之絡,文讀音歷各切,音同洛。莆仙尚有“冬瓜絡(lo7)”,是一種用繩子籠住冬瓜狀重物的方法,以便抬或挑走。絡,莆仙又讀如洛壓切,音la6。杜甫《高都護驄馬行》:“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青絲絡頭指韁繩和籠頭。從都城長安西出(去邊關戰(zhàn)場)第一道門是橫門,道指去戰(zhàn)場的道路。
9.憎,莆仙音沖
憎音增。莆仙人說“看你輒(音的)給沖”,此沖音本字為“憎”。憎,憎惡、討厭。曾、增、憎,王力、高本漢等專家所擬的上古和中古音都是ts?藜?耷,讀音似現(xiàn)在莆仙方言的“沖”。國際音標ts讀似短促的“次”,?藜讀音似“育”,?耷是后鼻音,三者拼起來剛好與莆仙“沖”同音!《墨子》:“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民眾都想生存,討厭死。所要的得不來,所憎(音同沖)的老是來。
10.料,音聊、廖
料,《康熙字典》引《廣韻》等書,音聊。《說文解字》:“料,量也。從斗,米在其中。”用米籥料米,籥(yuè,同龠,音月),莆仙讀如guei3;料,莆仙讀如聊,又音niao2。料的同義詞是量,莆仙讀音也是liao2,又音niao2。舊時莆仙把約一米七長的大秤說成“量”,作名詞和動詞,讀音一樣,liao5,又音niao5。“量一下,看有多少重”。《說文解字·斗部》:“料,量也。”段玉裁注:“量者,稱輕重也。稱其輕重曰量,稱其多少曰料,其義一也。”又,引申作計算、權衡。《鬼谷子》:“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
又,料,挑選。莆仙讀如聊。如,料子婿。《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新唐書·崔彥曾傳》:“彥曾料丁男乘城(登城;守城)。”(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