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林、燖、挦
莆仙人說細心,聽起來像“細三”。心,《說文解字》息林切。“林”字在莆仙方言還有一個讀音,乃萵切,陽平。如樹林,我們小時候都讀近似于“qiù nó”。又,埭頭東林村,當地人都說“東nó”。燖xún,古文作尋。徐心切,音尋。《玉篇》本作燂。又《集韻》或作燅。1.把肉放在水里煮到半熟。莆仙音同“燥”字陽平。2.古代祭祀用的煮得半熟的肉:“祭禮有腥(莆仙音cā)、燖、熟三獻。”
燖,莆仙方言還有一個讀音近似qió。殺雞鴨時用開水燙,然后“燖雞(鴨)毛”,更經常用“撏(挦)”字,拔取的意思。心、林、燖、挦這些字都在平水韻下平十二侵。平水韻只是中古音韻。再查閱專家們給心和林二字的上古擬音,分別近似于siom和liom。三,上古擬音近似于som。鼻音脫落之后,三個字都是萵韻。所以莆仙方言里“細心”讀似“細三”不足為奇。
2.科、坑、坎
科,《廣雅·釋水》:“科,坑也。”又,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科,假借為坎。科坎雙聲。”《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意思是說,水晝夜不停地往前流動,但是遇到坑坑洼洼,一定要先把坑洼充滿,然后才能夠繼續前進,直到四海。科,莆仙讀似kō。莆仙童謠有“圓圓一科lō,彌(讀mo)補彌塌科。”意思是越補破洞越多越大,情況越糟糕。坑,與彭、平、庚、更等字同在平水韻上平八庚。莆仙坑讀kā;庚、更讀gā,如三更半夜;姓彭的彭讀pá。“坎”字莆仙讀如砍,上聲,如一坎店面;又讀似küo第5聲,與膽、敢、欖等字押韻,如溪邊或河邊供洗衣洗菜的臺階,稱之為“坎喙(音küo5 cui4)”。科、坑、坎三字同聲母又同義,但是不同韻。
3.筍、尹、忍、蚯蚓
筍,《廣韻》思尹切。可以倒推出伊尹的“尹”字莆仙正確讀音應為穩。但是莆仙習慣上都讀尹同引。吞忍,莆仙讀如“吞nuon3”。莆仙稱蚯蚓(地龍),音近“九穩”。蚯蚓,古稱丘蚓。《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趙岐注:“蚓,丘蚓之蟲也。”按:丘,又葉苦高切,音尻(kāo)。又,引和蚓在平水韻上聲十一軫,與尹、忍、準、隼、筍、盾等字同韻。所以,莆仙稱蚯蚓音近“九穩”。
4.胡須的須讀音同修
須,音同需,本義是胡須,象形字。后來寫成鬚,現在又簡化為“須”。明代陳第說:“今人所說葉音,原是古人本音。”須,葉音修。《康熙字典》:“須,又葉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多位當代古音韻學家給先秦和南北朝的“須”字擬音都是siu。莆仙人將胡須說成“喙(嘴)須(音修)”,用的正是古人本音。
5.部婁
部婁(bù lóu),小山丘。莆仙讀音似普通話的“布露”。《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楊伯峻注:“部婁,《說文》引作‘附婁’,云,‘小土山也。’”清·黃遵憲《罷美國留學生感賦》:“部婁難為高,混沌強書眉。”婁,莆仙讀音buIu4,或bala1,或似“浮婁”或“浮一婁”,則指身體表面突起或腫起的“部婁”。
6.蜥蜴,壁蜴
蜥蜴,在屋內墻壁或天花板上活動者,體小,莆仙呼曰壁蜴,音變如“ba4 üo5”。蜴音易,易在莆仙讀üo5。換衣服,莆仙曰“易衫”,易,音如“üo5”;衫,莆仙音如三。又,莆仙舊時習俗,用女兒換取兒媳婦,曰“姑易嫂”。古代貿易里的物物交換,即“以物易物”。這樣理解壁蜴的讀音就比較容易了。
7.宜,魚羈切,作適宜,莆仙音如儀;作“當然,可以肯定”,則音似硬陽平。東漢·王充《論衡》:“養由基從軍,射晉侯,中其目。……如洞達于項,晉侯宜死(莆仙音聽起來似硬死)。”
8.“過”讀為“掛”和“瓜”
過,繁體字是過,古臥切,歌去聲,文讀音,如將功補過。又,莆仙讀音同郭第4聲:過江過水,過錢,過戶,過日子,過房,過門,過濾,過豆腐。《水經注·江水二》:“余嘗往返十許過(次也),正可再見遠峰耳。”又,罪過,莆仙讀音如“助掛”。又,“過”讀音同瓜,過某人(家門),探望,拜訪也。《詩經·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過。”《明史·忠義傳·許琰》:“端午日過(音瓜)友人,出酒飲之。”女媧(wā,繁體字媧)的媧,《廣韻》古蛙切《集韻》公蛙切,音蝸。過(過)作探望,莆仙與媧同音,讀瓜。相過,互相往來。唐·韓愈《長安交游者贈孟郊》詩:“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莆仙人說:“有閑過(音瓜)我這吃茶。”
9.晴天
晴是夝的俗字,現在通行“晴”字,中古文讀音同情。莆仙讀如姓陽平(sa2),用于雨停。《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云也。”玄應《一切經音義》:“晴,雨止也。”晴天,讀似“sa2天”,莆仙老一代說的聽起來又像“正天”,其實是“晴”字莆仙讀如人情、親情的情,略似ziá,與專家們夝(晴)的上古擬音大體相同。
10.斟酒與傾酒
斟酌的斟,中古文讀音同針。上古擬音為kijum,國際音標j音近似極短促的i。莆仙讀斟為king2,極為接近上古擬音。《呂氏春秋·任數》:“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灰菜做的羹湯)不斟,七日不嘗粒。”高誘注:“無藜羹可斟,無粒可食,故曰不斟不嘗。”六朝《搜神記》:“顏依言而往,果見二人圍碁(棋),頻置脯(肉干),斟酒于前。”唐·韓愈《縣齋讀書》:“詩成有共賦,酒熟無孤斟。”
傾(qīng),《說文解字》去營切。《集韻》《洪武正韻》音卿。唐·崔顥《贈王威古》:“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新殺禽獸)。”唐·李白《贈崔秋浦》:“見客但傾酒,為官不愛錢。”白居易《琵琶行》詩:“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莆仙斟酒、傾酒,都讀陽平音king2。(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