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音樂中,“十番”是重要的傳統表現手段之一。“十番”具有寬泛的群眾基礎,幾乎每個小村莊都能拉出一支“十番隊”來。在園頭村“十番隊”里,景常、金國的三弦,桂華的笛子,文捷的板胡,俊恩的四胡,阿添的八角琴……都是出了名的。院士龔奇煌的父親阿文擅長多種樂器,生前也是村里“十番隊”里的要角。每逢節日尤其是春節,十番音樂奏響,人們會情不自禁跟著熟悉的曲調哼唱,整座村莊為之倍添生機,自釀的歡樂走巷穿堂到處飛。
我雖遠離故土,但莆田音樂始終縈繞耳邊。在外多年的阿族,了解我的心思,其坐駕里備足了莆田樂曲,同行時和我一起思念故鄉,重溫來滬拼搏創業的初心。游子都說鄉音親切,這“鄉音”里就包括了家鄉的音樂。本人曾在一些鄉親集聚的場合,聽到由摯友鄭祖杰作詞的歌曲,情緒不由得陡然升溫,跟著大家歡呼雀躍——這,就是音樂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拿莆田方言譜曲的音樂,則更具吸引游子的魅力。
這兩年,先后有群友把家鄉詞人和作曲家打造的莆田方言歌曲,推薦到“莆仙人在上海”群里來,其中有曾鼎作曲的《爬龍船》《看戲》《媽祖保佑》。三首歌各聲部的組合形態,無論是縱向結合,還是橫向結合皆恰到好處,從而都具備了曲調的流暢性、連貫性和可記憶性的特征。特別是弘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保佑》,海內外華人喜聞樂見,好評如潮。
我贊成一位音評家的觀點:“普通話是國家公務用語,本地話是地方生活用語。用不同民族語言演唱的歌曲,各自形成了‘地方特色’;不同的‘地方特色’,簇擁而成了‘中國特色’。于是,才有了中國音樂的群芳譜。”
莆田方言歷史悠久,其中許多詞語單元可上溯唐宋,訴諸以歌別有風韻,堪可與其他方言的歌曲媲美。其擁有拓展空間,只是起步有些遲,流行尚需時日,好在來日可追!三首歌因為唱的是莆田話,對于莆田子民真是聲聲貫耳,句句入心,無疑成了塑造人、激勵人的寶貴精神財富。現代莆田音樂,秉承了莆田傳統音樂接地氣的優點,講求節奏、音色、織體等基本要素,特色鮮明,莆田方言由此插上翅膀漫天飛翔!
莆田的音樂人,傾注心血,正在助力莆田精神文明和經濟建設雙提升,并讓四面八方進一步認識莆田。誠可謂:憑借旋律訴衷腸,玩音樂中有擔當。(曾元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