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仙游至榜頭一直走來,兩旁的紅木家具展廳各具特色,盡顯古風(fēng),康莊大道,一路寬闊。這里,果然是富庶之鄉(xiāng),是“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都中之都”。在下明村路口拐進紫洋村道,就進入了安詳平和的鄉(xiāng)村田園風(fēng)光。四季的稻田,該綠時翠綠,該黃時豐收。菜畦邊,豌豆架絲瓜架,陳列井然,端的是歲月靜好。每個鄉(xiāng)村,都有它的氣質(zhì),它的精神支柱。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信仰也養(yǎng)一方人。
沿著村道走不多遠,到了下柳乾,一座氣派非凡的建筑物便映入眼簾。它背依巍峨矗立的塔山,面向富饒美麗的東鄉(xiāng)平原,這便是普光書院了。書院坐北朝南,正堂三進三座,呈凹字形,雄偉莊嚴。書院隨處可見浮雕,雕工精細;花木蘢蔥,欣欣向榮。如今,書院占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建筑2400多平方米,計9廳60間。
普光書院的前身為明代林龍江先生倡建救濟貧困的義倉之一“莆倉”,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初建三一教祠時,定名為普光祠,由三一教門徒馮一、馮二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在莆仙兩地的三一教信眾眼中,普光書院自有其獨特地位,它比林龍江先生家鄉(xiāng)所在地的東山祖祠建得更早,是仙游縣最早興建的一座三一教祠,也是影響較為深遠的一座三一教祠。據(jù)統(tǒng)計,由此分靈的祠就達300多座,現(xiàn)有聯(lián)系的三一教祠有126座。今日莆陽大地,凡以“普”字開頭命名的三一教書院,源頭都在普光書院。
據(jù)載,林龍江先生青年時代就曾到景色絕佳的莆倉讀書。三十多歲后,他舍棄功名之念,創(chuàng)立三一教,首先到莆倉講道傳教,傳授心法,治病救人,受到百姓的愛戴,這里成為三一教傳道的一個根據(jù)地。當時的普光書院,前院是先生講學(xué)授道之所,后院是安放各種賑災(zāi)物資的倉庫。
林龍江先生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林富與王陽明過往甚密,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使,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先生家境殷實,世代行善,其父臨終遺言便是退還窮苦農(nóng)民千金債券。先生十三歲時,每出必袖金以濟分期,其母欲責(zé),則答曰:“捐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時值王朝階級與民族矛盾尖銳時期,勞苦百姓眾多。萬歷年間,莆仙兩次遭遇饑荒,先生在莆倉、龍坡等義倉,開庫濟賑,共捐銀2萬多兩、稻谷100多石。明朝時,倭寇來襲,圍城屠戮,疫病倭患交逼,尸橫遍野。先生鬻田獻銀,毀家紓難,賑民救災(zāi),收埋尸骨共計三萬余身。他的義舉,既避免了瘟疫橫行,又使逝者入土為安,老百姓十分感激,極為敬仰。先生行善施德,巨富家產(chǎn)為之一空,遠近頌德,萬歷甲申年起,就有人建祠奉祀。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七月,林龍江將莆倉改建為專門傳教講學(xué)的“三一教祠”,這是林龍江先生在世時仙游縣唯一的一座三一教祠。落成之日,時年七十九歲的林龍江先生帶領(lǐng)高徒盧文輝蒞臨開光慶典。當日正逢重陽節(jié)日子夜,門徒請教林龍江先生如何為祠命名,林龍江先生未曾明言,而是以一副隱語對聯(lián)示意,聯(lián)曰:“大明三教參三極,重陽一晃去一天。”門徒心領(lǐng)神會,即取名“普光祠”,群眾不解其意。門徒答釋道——林先生這副對聯(lián),亦莊亦諧,博大精深。上聯(lián)中“大明”既指明朝,又含“普照”之意。“大明”二字是以“日、月”之“大”,頌揚儒道釋,言其教義能普照天人三極。下聯(lián)中“重陽”暗指二日并立,進一步指明“普”字,“一晃去一天”即排除“一日”,“晃”字去“日”即為“光”字,整個下聯(lián)又言光陰似箭,含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眾人聞聽皆稱道。
普光書院主殿林龍江塑像身邊的兩位侍者,即是林龍江先生在仙游發(fā)展的第一批門徒馮一、馮二兄弟,是普光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教主林兆恩收馮一、馮二兄弟為門人時,分別賜號“金齒臨”“玉齒臨”。按照三一教的說法,“金齒臨”“玉齒臨”指的是品質(zhì)好、口才好、談吐文雅的馮一、馮二兄弟光臨三一教之門。深層寓意則是,具有“金齒、玉齒特色的臨卦心性的人物”。臨卦是六十四卦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吉祥之卦,它是由兌卦和坤卦復(fù)合而成的。兌卦的卦象是澤,指滋潤萬物,活潑有靈性,指能言說,善于講習(xí),教思。坤卦在八卦中的性質(zhì)是順,柔順,卦象是厚德、方正、光大。以臨卦的屬性給門人命名,是對門人的高度贊譽和信任。
據(jù)傳,林龍江先生在莆倉講學(xué)傳道之時。當?shù)赜袃蓚€少年兄弟也前往恭聽先生教誨。他們耳無旁聽,目無旁視,專心銘記,還主動為先生煮茶掃地。
先生問知這哥兒倆的姓名為馮一、馮二后,突發(fā)靈感,心想:“馮從馬為午,隱夏午之義,一加二成三,合三教之數(shù)。莫非天遣此二子助吾傳三教道脈乎?”于是有意要收他們?yōu)榈茏印5壬艘淮趲煟彩且晃恢钦撸蹩蠁螒{外表輕率收徒?有一天,先生命人送給馮氏兄弟的母親一袋救濟糧,特意把十兩銀子藏在里面。先生以十金(十兩銀子)作為道德考題有兩種含義:如果馮氏兄弟貪得非分之財,便是“食(十)金”忘義,如果他們守本分,不貪茍得之利,便是“拾(十)金”不昧。先生出了這道考驗題目以后,就在居室拭目以待。
過了一會兒,馮一、馮二兄弟雙手各奉五兩銀子來見先生,稟告在救濟糧中發(fā)現(xiàn)了這十兩銀子,不敢妄取,全部呈送先生處理。先生感到馮氏兄弟忠厚誠實,不貪身外之物,實在難能可貴,高興地唱一短偈道:“勿起邪心,勿為邪事。拾(十)金不昧,堪作弟子。”當即決心收納馮一、馮二為門人。
這兄弟兩人果然也不辜負先生的教誨和器重,在漫長的三十個春夏秋冬中,勤苦修持,積極傳道,熱心公益事業(yè)。門人問:“莆倉這個名稱怎么樣?”馮一答:“莆倉好!莆倉莆倉,普濟蒼生。澤被百姓,功在先生。”有人問馮一對于由莆倉改建的普光祠有什么祝愿。馮一說:“普天同瞻仰,光華照千秋。”某人身體衰弱,到普光祠向馮二求良藥。馮二說:“既來普光,必有良方。普濟眾生,光照大地。生地煮粥,康復(fù)身體。原來兄弟倆是利用詞語離合的方法來祝頌普光祠的。
又有香客問:“請問,先生計謀如何?”馮一:“先生有三十六計。”香客:“何以知之?”馮一:“先生姓林,林字左十八,右十八,合計三十六。”馮二:“其實先生何止三十六計,他千方百計把愛國愛民之心付諸實踐。為了抵抗倭寇侵犯,他提出了許多謀略;為了傳教,他擬訂了許多措施;為了實施義行、善舉,他想出來許多辦法。先生的確足智多謀。”
馮一、馮二成為先生的得力助手,并被托以重任,后人有詩贊曰:“夏午慧眼識二馬(馮),十金佳話傳至今。普施教義賴馮氏,光前裕后孚民心。”
普光書院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據(jù)史料記載: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起,林龍江先生陸續(xù)到各地講學(xué)傳教,并運用“艮背法”為群眾治病。林龍江先生在下明柳乾建起三座義倉,中、后兩座為廒倉儲備,兩旁兩座對稱,三進兩廂護厝,為林龍江住房及講學(xué)道場,此為普光書院前身。
清末,普光書院重修,并擴建了涵三軒,門徒們又開始公開研習(xí)三一教經(jīng)典,修持艮背心法,并向外分靈,民國十年,又重修。書院有兩口清代“龍井”,對稱分布在主殿后方,井欄上分別有陰刻陽刻的花卉圖案,搖曳多姿,望之不俗。
1965年,普光書院拆除一空,1979年新建的普光書院,忠于原址,在舊地基上,按原有格式規(guī)模,重建新宇,煥然一新,規(guī)模更大。主殿下廳為天地壇,天井之中的石麒麟乃舊祠原物,端莊古樸,默默見證著書院的古今變遷,見證社會的文明進步。
普光書院中的涵三軒,為長方形封閉式結(jié)構(gòu),現(xiàn)作為陳列室,介紹林龍江先生的生平事跡。現(xiàn)存資料十分豐富,如《夏午要旨》《林子簡要年譜》《莆田東山祖祠》《普光書院》等,圖文并茂,可供專家學(xué)者研究用。陳列室正中懸掛有林龍江先生畫像,兩邊為惠安詩社社長柳影中撰寫的“道冠天人開夏午,教通今古啟蒼生”以及林天賓撰寫的“普照中天開夏午,光臨大地樂春風(fēng)”書法對聯(lián),還有書法家林井心和畫家朱成淦的“佛”與“普光”佛僧像畫等。辛亥革命前后,莆邑名流多在普光書院留下墨寶,如江春霖、張琴、游觀瀾、鄭田龍、方正、鄭觀成等。1923年,國畫大師李耕曾為書院創(chuàng)作了大量壁畫,如《十殿閻王圖》10幅,每幅畫高約2米,寬約1米,畫面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還有《二十四孝圖》,每幅畫作高0.5米,寬0.4米,畫面淡彩重墨,風(fēng)貌各異,堪稱精品;另有《十八羅漢圖》及《麻姑晉酒》橫幅國畫等,可惜,均在動蕩中毀滅,令人噓唏。現(xiàn)有的壁畫,亦乃當代名家周秀廷等人所作,琳瑯滿目,堪供鑒賞。
普光書院,以其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各地信眾前來觀光旅游、進香謁拜、研究學(xué)術(shù)。1996年秋,臺灣籍詩人張承璜揮毫寫下七律《普光書院頌》:
三教正宗度世師,莆倉改建普光祠。
涵三秋菊香三徑,崇一春梅綻一枝。
宜向菩提參善果,更從般若植靈思。
成渠來自涓涓水,添瓦加磚共勒碑。(盧惠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