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右典
莆仙戲是“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更是莆田人的文化名片之一。作為在莆田工作的一名教員,對于莆仙戲自然有極大好奇,走進劇場面對面接觸是最好認識文化的方式。2019年5月18日,在莆仙大劇院戲劇廳上演經典出目《蘇武歸來》,正是我寫這篇《與蘇武相遇》小文的緣由。
蘇武是眾人皆知的人物──北地牧羊、堅守氣節、歸還漢朝的種種情節早已深深烙印人們腦海。在劇場里,蘇武之忠(面對國家)、之情(面對兒子蘇元),以及涉及公私沖突的兩難局面,透過演員的表演渲染,叫人動容。老生、小生、旦角、凈角在戲中都有吃重演出,手部動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臍”的藝術規格,可看出仍受到“傀儡戲”表演特色的影響。有一定表演程式,這是恪守傳統歷史文化偏向嚴謹的劇種演出。雖然有些老戲迷描述已與他們小時候所看不盡相同,但基本上莆仙戲還是守成多于創新吧!
蘇武歸來前,抑郁情緒長達十九年,內心話語一傾如何能盡?唱腔曲牌多偏于悲愴蒼涼、凄風苦雨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跟回朝的短暫歡樂形成鮮明的對比。我認為劇場兩旁的字幕可以增加曲牌名稱。俗稱莆仙戲的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十音八樂”更是莆田地區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更應該推廣莆田的音樂文化──在每一次的表演中都是機會。
莆仙話的特色在念白對話中最能感受其中蘊味。戲中,兩名獄卒,既滑稽又詼諧,將市井小民常出現的日常口吻表達得相當地道,與蘇武、霍光、鄂邑公主的宮廷用語對話,亦頗具比較趣味。
莆仙戲歷史悠久,表演程序定型又不落于僵固,可見傳統戲劇也必須隨著時代適度調整的。整部戲表演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念白分量與唱詞速度都不能算小品及緩慢,可見“蘇武歸來”的“分量”!似可再精簡或者分為上下兩出戲進行。不論如何,莆仙戲是相當值得一探究竟的。
來莆田,看莆仙戲,與蘇武相遇,值得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