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頸有“妙招” 真情服務不“打折”
市救助管理站開展2019年“大愛尋親 溫暖回家”6·19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暨主題宣傳活動周啟動儀式
□時報記者 翁志鵬
今年6月19日是全國第七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今年的主題為“大愛尋親 溫暖回家”。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民政為民”的工作理念。近日,市救助管理站組織開展2019年6·19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暨主題宣傳活動周啟動儀式。本次活動邀請了市民政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各縣區(管委會)救助站負責人、民警代表、社工代表、志愿者代表、市民代表、媒體記者代表等。
活動中,與會代表先后參觀了市救助管理站新址各功能區的設置等,并舉行座談會,座談會上,與會人員通過交流、分享、共同發力,為如何更迅速、及時、有效地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也形成全社會關心救助管理工作、關愛流浪乞討人員的良好氛圍,切實維護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的利益等積極獻言獻策,提出了諸多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廣泛宣傳救助法規政策、展示救助工作成效、虛心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檢查、積極倡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服務等形式,形成全社會關心救助管理工作、關愛流浪乞討人員的良好氛圍。
“尋親”之路無終點
市救助管理站承擔著全市范圍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臨時救助、管理、護送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及教育引導等工作。
據介紹,2018以來,我市共救助各類困難群眾3623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46人次,跨省接護送受助人員28人次,為維護我市和諧穩定貢獻了積極力量。
近年來,市救助管理站先后幫助多名智障、走失、流浪人員“尋親”,并順利護送他們返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尋親故事。
日前,公安民警在巡邏途中,發現一名中年婦女在街頭漫無目的徘徊著,經過民警詢問得知該婦女是一名智障人員,不僅迷路,且無法提供家庭信息,在尋找無果后,民警將其護送至市救助管理站進行臨時救助。進站后,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為其準備了食物等,并安排專業的社工和該婦女進行談心,在社工的細心溝通下,從該婦女不是特別清晰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零星的關鍵詞,“海邊”“鹽場”等詞語讓救助站工作人員對幫助該婦女尋親之路看到了希望,顧不上已近黃昏,市救助站林文瑞站長帶領工作人員護送該婦女“回家”,憑借著該婦女模糊的部分詞語,救助站工作人員在與“海”和“鹽”等有關的鄉鎮進行尋找,并聯系當地民政、公安等部門尋求幫助,通過一路打聽、詢問等,經過一波三折的尋找和公安民警的認真比對和核實下,終于在當天晚上近10點,該婦女成功與家人團聚。
據該婦女的父親介紹,他們是東嶠鎮某村村民,其女兒在小時候由于發高燒,導致智力發育不全,后嫁到鄰近鄉鎮,前些年丈夫和兒子先后不幸去世后,其女兒的病情愈發嚴重,被家人接回娘家住,前不久,女兒在家人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出門,家人四處尋找一直沒有消息,幸虧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認真負責,才讓他們一家人團聚。
據介紹,自林文瑞擔任站長后,市救助管理站勇于創新工作模式,積極與相關部門聯動、配合,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實現站內零滯留的工作目標。
“類家庭”救助顯溫情
2017年,市救助管理站遷建項目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及市民政局的關心下,被列入美麗莆田民生改善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工程總用地面積1021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115平方米,按照國家二級救助管理機構標準建設,總投資3000萬元,建有管理樓、未保樓及救助樓,其中管理樓設有服務接待大廳、尋親室、活動室、榮譽室、多功能廳等,未保樓設有接待室、社工室、宣泄室、類家庭生活區、文化生活室等,救助樓設有男生活照料區、女生活照料區、觀察室、宿舍等,功能分區明確,配套設施完善。
走進設在未保樓的“類家庭”生活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類家庭”小套間,照料室、起居室、小客廳、洗漱間等配套設施齊備,甚至在墻上的貼花等細節,也無處不顯示出“家”的溫馨。
目前首位入住“類家庭”的小婷(化名)平時在某私立中學借讀外,周末她都會回到這個新“家”,這個“家”不僅為小婷營造了良好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也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親人般的照顧。“在這里環境和條件等方面都很好,救助站還安排了一名專職的阿姨照料我,還有很多的哥哥、姐姐平時關心和陪伴,讓我在這里覺得特別有歸屬感”。小婷說。
據介紹,小婷原來的家在涵江區涵東街道,其父親長年在國外某國務工,期間,認識了該國當地女子,2006年生下小婷,由于沒有辦理相關的手續,小婷剛出生不久,就被其父親送回來,由爺爺撫養。去年,還在國外務工的父母不幸因車禍去世,今年年初,與小婷相依為命的爺爺也因病去世,留下小婷一人無依無靠,今年3月份,熱心的市民得知情況后,將其送至市救助管理站,才讓她暫時有了“家”。
“小婷的情況確實比較特殊,由于沒有戶口,很多政策她都無法享受到,目前,我們將其安置在站內的‘類家庭’生活區,并安排了一個專職的工作人員,擔負其‘臨時媽媽’的角色,幫忙照料小婷的生活和學習,小婷是市救助管理站搬遷至新站后,救助的第一例困境孩子,接下來,我們還將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盡量為她解決戶口等事宜,為她今后求學、生活等提供方便”。市救助管理站林文瑞站長說,“類家庭”生活區的設置,主要是為那些事實孤兒卻又因其他原因無法按照政策進行安置的,困境家庭的孩子和部分貧困留守兒童等提供救助、幫助,為他們營造一個家庭般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補短板”助力精準救助
莆田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于1986年,原名為“莆田市收容遣送站”,于2003年8月更名,是政府設立的為臨時遇困群眾排憂解難的社會兜低保障機構,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市救助管理站始終堅持“民政為民 民政愛民”的根本宗旨,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維護社會穩定、調節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確保社會和諧的職能作用,得到了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但由于救助工作面臨著線長、點多、面廣、流動性大和工作人力不足等困難,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市民政系統率先通過購買服務解決人員不足等“短板”,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莆田市心海社工服務中心,專業的社工定期開展上街巡查、勸導、個案登記、跟蹤、回訪和心理輔導等工作,打破了以往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為新形勢下救助管理工作注入了新“血液”,為落實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效推進精準救助工作開展。
創新工作模式,豐富工作方法。2018年,世界佛教論壇在我市舉行,盛會期間,為展示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對外的良好形象,在市民政局黨組的統一領導下,市救助管理站認真學習、借鑒先進工作經驗,探索、創新工作模式,積極引導社工參與救助工作,提升各轄區街面巡查和救助勸導力度,實現了論壇舉辦期間全市街面無流浪乞討人員的工作目標,為盛會的隆重舉行添磚加瓦。同時,積極發動社會志愿者協會共同參與,通過前期開展志愿者救助服務培訓、實際演練等,有效提升志愿者救助服務水平,壯大生活期間救助服務工作隊伍,并通過QQ、微信等建立“莆田市流浪乞討人員服務群”,充分發揮社會志愿者協會志愿者人數多、分布區域廣等優勢,開展“隨手拍”活動,做到發現一個,救助一個,在論壇舉辦期間,及時發現、救助街面流浪乞討人員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救助管理工作對象與條件
《實施細則》規定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對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上述規定情形的,不屬于救助對象。
對于以下4種情況,救助站可以不予救助:第一,求助人自身有能力解決食宿的。包括有親友投靠但無正當理由卻拒絕投靠、隨身財物足以應付本人基本生活開支等;第二,求助人虛構流浪、乞討事實,騙取救助的。包括求助人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本人陳述自相矛盾等;第三,求助人享受申請救助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的;第四,拒不提供或者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對屬于救助對象的,應當及時安排救助;不屬于救助對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對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對拒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將不予救助。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的,救助站將終止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