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宇宙,便有此山。此山者,大尖山也;大尖山者,有蒼龍廟臥其麓焉。
蒼龍廟很小,記憶很長。
世世代代的傳說遺留下來,蒼龍廟有一段不一般的傳奇,它成了東張村、田厝村一縷割不斷、抹不滅的鄉愁。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紅巾軍起義如風起云涌,遍布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以南,整合了幾支重要的義軍,他們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張士誠的弟弟張士榘率領一支義軍,輾轉流動來到莆田,占據了大尖山。大尖山海拔596米。義軍在極頂,修筑了尖山寨。寨墻長約200米,寬約2米,高約3米,還有寨門。至今山寨仍保存完好。一個直徑0.3米,深0.14米的臼穴依舊,房屋的石基礎也依稀可見。從尖山寨遠眺,東邊還有坍塌的洪度寨、梅洋寨,以及蘇岐寨和將軍寨。
義軍中有一個管倉庫和軍需的小頭目,即軍需官,大約相當于現在部隊的司務長。他管理倉庫,賬目分明,秋毫不染,從不中飽私囊,深得義軍的信任。他的好名聲傳到東張、田厝,在村里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經常下山采購物品,價格合理優惠,從不缺斤少兩,從不占村民的便宜。他的好德行,受到東張村、田厝村村民的稱贊。
村里頭有一個孤寡老太婆,孤苦伶仃,經常缺衣少食。軍需官得知老太婆的處境,心里異常難過和同情,常把糧食、衣物送給老人,老人因而感念在心。
這些事情,距今至少在650年以上。這一年的一天,那軍需官依舊下山采購。近中午時分,他挑著滿滿的一擔,沿著叫竹籮口的山坡,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當他來到山垅坪的山坡時,身體感到不適,就放下擔子,坐下來休息。不想,這一歇,他卻昏迷過去,不省人事了。他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死去了。
東張、田厝的人們,非常悲痛,尤其是那老太婆,更是傷心落淚。她實在無法忍受,就慢慢來到山垅坪。她搬起幾塊石頭,堆成一個小石堆。她常常來到這里,插上香,表達她的懷念之情。
后來,村里的人也在初一、十五日來這里焚香。
再后來,就在這里修了小廟。山垅坪下面的山脊狹長,如同龍身,有人在石頭上刻下“龍脈”兩個字。上面的山身,彎曲如同龍頭。整個山勢好像蒼龍上飛,故命名“蒼龍廟”。軍需官沒有名字留下,只知道農歷六月十五日是他的生日,于是人們就在廟中立了一塊石碑,上刻“庫司大王”。
庫司大王,威靈赫赫,永久鎮守山垅坪,永久鎮守大尖山。幾百年來,村里都知道有一個庫司大王,昵稱阿爺、阿爺公。人們敬重他,敬畏他,漸漸有一種精神深入人心,遠播四方,那就是庫司大王精神,阿爺精神,阿爺公精神。
蒼龍廟下方的外度渠道,如今成了散步走廊。從蒼龍廟向上攀登,沿著阿爺曾經走過的山道,一路上野生的空氣撲面而來,百鳥在林間啁啾歌唱。這座大尖山,明弘治《興化府志》中說它“尖如卓筆”。山路旁,有重約百噸的雞母石;有留有石眼和阿爺傳說的耙牙石;有狀如舟船的石船。一直走到極頂的尖山寨,那里是阿爺公的家園,阿爺精神的發源地,還可以領略到高10多米的孩兒石和長約6米的石棺的風采。
媽祖立德、行善、大愛,因而由人而神;劉諤在萩蘆溪上筑太平陂,所以奉祀于梅嶺世惠祠;江春霖心清如水,一心為民,立雕像于萩蘆溪大橋的御史亭里。庫司大王,小小的人物,由人而神,他的突出之處是行善、立德。
公生明,廉生威。庫司大王精神告訴我們:要明理,行廉潔。(盧瑞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