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人表示站立的讀音是“kio”第5聲。《說文解字》里沒有“站”字,直到宋朝《廣韻》里才收錄了“站”字,陟陷切,音佔。久立也。至于車站的站,讀音同暫時的暫,則是蒙古語的譯音,時間更遲了。所以莆仙“站”字常借“kio5”這個音。
人們覺得“站”字不可能讀“kio5”,于是就找啊找,找到了“企(qǐ)”字。“企”字本義是“踮起腳跟看”,常用為盼望的意思,如企盼,企足而待,企圖。企,古又通跂(qǐ)。《詩經·衛風》:“跂予望之。”踮起腳跟遠望。企和跂的詞義與現代的站立以及莆仙方言的“kio5”意思都不一樣,不可以把企和跂當做kio5音的正字。
還有“徛(jì)”字相對靠譜一點。徛,音同寄,原指獨木橋或溪流中用來渡水的石頭。溪中踏腳石,莆仙叫“石徛”,讀音似“石杰”。“徛”字音同寄,莆仙當可以讀為gio4。還可以比照奇(jī)數的奇(莆音kio1),讀成kio5。
徛的中古擬音略似“kio5”,所以《廣韻》《集韻》及其后來的韻書和字書又收錄了另外一個詞義:久立。徛本無站立的意思,因為讀音近似“kio5”,就借這個字表示站立,這是同音相借。盡管韻書字書都收錄了,“徛”字表示站立,卻沒有得到歷代文人和民間的響應,沒有變成通用字在書面語中流行起來。
其實,站立這個概念是文字出現之前就存在著的,其字也應該是最早最簡單的文字之一。這個字就是“立”。立,甲骨文和金文均像人立于地上。《說文解字》和歷代字書都說上部從大,大是人的像形,下面一橫表示地,人站在地上。
在說“立”字讀音之前,先說“泣”字讀音。泣,中古音去急切,音級。但是莆仙人說到某人死亡,有一個詼諧說法,聽起來是“kokio4”,其實是“哭泣”二字。《禮記·檀弓上》“哭泣之哀”,唐·孔穎達疏:“謂有聲之哭,無聲之泣,并為哀。”即,有聲為哭,無聲為泣,哭和泣都表達悲哀的情感。唐·韓愈《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吊客不忍聞。”所以莆仙人用“哭泣”二字詼諧表示“死亡”是很有來歷的。哭與泣古音聲母相同,構成雙聲。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泣”字上古擬音約略相當于kiwop;中古擬音為kiop。宋以后南方方言除了粵方言外,入聲韻尾p、t、k都不發音了。所以“泣”字讀音大約相當于“氣沃(或臥)切”,很接近于莆仙的“kio4(或5)”。《禮記·檀弓上》說子皋守父母之喪,“泣血三年”,鄭玄注:“泣血,言泣無聲(淚)如出血。”莆仙至今形容呼天搶地大哭有“k(i)o4流血”的成語。
立,字書和莆仙話讀音同“力”。但是,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立”字上古擬音約略相當于liwop;中古擬音為liop(有的專家擬成liep)。馬王堆帛書《老子》:“殺人眾,以悲依(哀)立之。”《老子》通行本立字作泣。《晏子春秋》說晏子去世時,齊景公“出,背而泣”。唐·魏征等《群書治要》引作齊景公“出屏(屏風)而立”。這個“立”顯然是“泣”。《集韻》泣:“又,力入切,音立。”從異文同義可見“泣”與“立”古音相通。“立”字在莆仙話里就常讀如kio4和kio5。
莆仙人稱呼單人旁(亻)曰“kio人旁(旁,莆音béi)”,kio是哪個字呢?《漢語大詞典》:“立人旁,漢字楷書偏旁‘亻’的稱呼。”宋·姜夔《續書譜》里就有立人、挑土、田、王等偏旁的寫法。莆仙人說的“kio人旁”正是“立人旁”!宋·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獨立,即一個人“kio5”著。
莆仙“kio”音與古文“立”字相對應的例子很多。《漢語大詞典》“立”字第一義項:站立。《國語》:“范文子立(kio5)于戎馬之前。”母親懷孕時,胎兒正常情況是頭朝下倒立在子宮里的。如果頭在上立著,莆仙民間稱之為“kio5身”。莆仙又有俗語:“鬼給騙會立(kio5)起來。”謂能言善于煽動。
第三義項:豎立。《史記·商君列傳》:“立(莆仙讀kio4)三丈之木于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又如,《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立(莆仙讀kio4)。”舊時南洋平原上人們養的豬,有的豬耳朵小而且豎立,如野豬一般健跑兇惡,人們稱之為“kio4耳仔”。kio4音當為“立”字。五代·花蕊夫人《述國亡》:“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廣雅》:“豎,立也。”但是,豎音同樹,讀kio4的是“立”字。莆仙方言常常把“豎”字讀成kio4,那是借“立”字的讀音,屬于同義借音。
第四義項:設置,建立。《舊唐書》:“不可每都(遷都)而別立神主也。”立神主,莆仙人謂kio4(設立)家先牌。莆仙戲里常常有狀元為寡母申請“立(kio4)貞節坊”,或者被迫害的忠臣后代“立(kio4)山寨”的情節。又,今天我得到銀行去立(莆仙讀kio4)一個新戶頭。“立”字第八義項,存在,生存。《國語》:“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莆仙人說“那次大病之后,他又kio5(存活)了十多年了。”第九義項:帝王或諸侯即位。《漢書》:“皇后立十歲而昭帝崩,后年十四五云。”
又,立異,《漢語大詞典》猶言背離或意見不合。《南史·崔慧景傳》:“崔護軍威名既重,乃誠可見。既已唇齒(謂互相依存),忽中道立異。”立異,莆仙常讀如“kio4異”。過去老人常說某家“女人kio4異”,意思是“女人不遵禮法與翁姑吵架”。我過去誤認為“豎旗”。又,立腳,莆仙讀如“kio4腳”。立腳,猶安身,立身。《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到后覺道聲息不好,立腳不住,就悄地逃之夭夭。”
又,卓立,莆仙可以讀為“卓(音督)kio4”。唐·元稹《望云騅馬歌》:“耳尖卓立節踠(足脛)奇。”《舊五代史》:“凡卜筮(音誓)而蓍(音詩,蓍的莖用于占卜)自躍而出者,其人貴不可言,況又卓立不倒,得非為天下之主乎!”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遠聲色,絕貨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莆仙亦謂說話不合情理曰“說話卓卓立(kio4)”,也說某人“(講話或為人)卓然立(kio4)”,兩者一般只用于貶義。
莆仙方言里很多讀音,很可能是中古甚至上古的讀音,與近現代讀音懸殊,使得其背后的正字更加隱蔽,如這個“立”字。(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