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東石村的清代土樓——亦可樓,坐落于園莊鎮駐地西北側5.7公里的東石村,是仙游縣僅存較大且完整的一座方形土樓,構筑牢固,布局嚴謹,保存完好,可與永定土樓相媲美。透過歷史的時空,亦可樓綿延著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
土樓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被稱為中國漢族傳統民居的瑰寶。園莊區域原有土樓十多座,東石土樓和霞山山兜眺東樓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土樓。
步入東石村,一幢造型方正外觀完整的土樓矗立在村落中特別顯眼。遠觀近看,像細細品味一本書,風云萬里,煙塵渺渺,千古風流一卷難掩。恍惚間,似見朱雀橋邊,烏衣巷口,心底涌起一股穿越時空的滄桑之感。
從外觀看,其就是一座易守難攻的碉堡。走進土樓內部,一根根粗壯木柱支撐起三層樓房。有方形房間64間,東南開門,墻壁最厚1.24米,中設天池,形成一口邊長為5.85米的天井,天池中安有泉井一口,樓內裝水樞機關,保證子孫飲水。在古代,井是家鄉的象征,故有“背井離鄉”之說,古井正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之一。陽光斑駁,烈日下但覺涼氣怡人。天井寬敞明亮,靜立在天井的中央,仰望那一方規規矩矩的天空,屏聲靜氣,方可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人”思想的精髓。以天井為中心,一二層四邊各辟設一廳二房,三樓則形成通透空曠的回廊,可以隨意走動觀察四周的變化。這種房屋的格局完全不同于莆仙傳統民居特點。1984年12月,其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1994年新編《仙游縣志》記載,亦可樓系清乾隆四十九年(1710)鄭珠甫創建。可從大門框匾額石刻和地上閑置的“豐樂”石刻上看出銘文正中楷書“豐樂”二字,邊款為“昔歐陽文忠有豐樂亭之作,謂民以豐年而樂太平之化也,余建斯樓據林巒之形勝,面九超而回環,惟梓里共慶豐登,而斯樓安居亦得樂其樂而利其利,故以其名亭者名吾樓云”,落款是“道光己丑年(1829)桂月,東里主人。”由此可見,為土樓命名可謂是匠心獨運,受到了歐陽修《豐樂亭記》的啟發,故從中擷取“豐樂”二字為樓名。但后來他又翻闋到明代高子(明代文學家、政治家、東林黨首領之一的高攀龍)《可樓記》,對“亦可”二字心領神會,覺得用“亦可”命名更為妥切,寓意更加深遠,所以最終棄“豐樂”而擇“亦可”。房屋主人在匾額的邊款上書:“昔高子有可樓記,余讀之,知其樓無所不可也。余德不及高子,而樓略高之故,亦以可吾樓之。”這便是“亦可樓”的緣由。
神韻百般的東石土樓——亦可樓,經過歷史的沉淀,每一個建筑藝術符號都有自己的人文精神的寄托。歲月的刻刀在歷史的扉頁上刻錄了塵世滄桑的印記,土樓的經典之美,增添幾分世外桃源的安寧和潔凈。滾滾紅塵,祥云繚繞,也只在一瞬間,消散盡凈……
徜徉其間,我無力穿透那扇塵封已久的心門,就好像我無力挽住時間刻在我臉上的皺紋。步入這樣一條綿長的文化隧道,珍藏了歲月的底色與流轉的斑駁,有多少不敢觸及的故事,在白云蒼狗中隨著習習的秋風而走遠。
千里清鐘歸倦鳥,一襟晩照過浮云。感謝篳路藍縷的先人們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文物遺產,成為現代人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何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