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5月4日上午,由共青團莆田市委員會、共青團莆田學院委員會主辦的“木蘭溪畔傳薪火,青春建功新時代”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火炬傳遞活動在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奠基點舉行。
火炬傳遞活動在激情四射的開幕舞曲《啦啦操》中正式拉開序幕,動感的舞蹈和勁爆的歌曲瞬間點燃現場氣氛。歌曲演唱《新時代青年》生動詮釋著當代青年勇往無前,奮勇爭先的壯志豪情,詩歌朗誦《青春夢·中國夢》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拼搏進取、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新穎的節目形式,豐富的表演內容,博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
當天上午9時20分,火炬手國家級非遺莆田木雕傳承人、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林建軍在木蘭溪防洪工程奠基點接過第一棒火炬,在2名身著藍色護跑服的護跑手和100名陪跑員的護送下,手擎火炬,沿著木蘭溪畔奔跑,并將“青春火焰”交接給下一個火炬手。通過100多名火炬手的交接,本次活動的“青春火焰”沿著木蘭溪畔傳遞,在生態和諧的景觀中綻放出絢麗色彩、釋放出青春激情。上午11點20分,全程8公里火炬傳遞圓滿完成,最終到達了木蘭陂公園,點燃火盆,熊熊燃燒。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在多彩木蘭溪畔生動詮釋。
據悉,此次活動的“青春火焰”火種采集于莆田哲理鐘樓。1926年,革命先輩陳國柱在莆田哲理中學的哲理鐘樓組織成立了閩中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中共莆田黨團混合支部。此舉旨在引領廣大團員青年傳承五四精神,勇做新時代追夢人,呼吁青年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為建設美麗莆田奮斗不止。正榮地產廈門區域公司總經理、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代表陳超凡表示:“作為莆田兒女,保護母親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牢記習總書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殷殷囑托,積極投身保護木蘭溪生態文明的建設事業,實現從水安全到水生態、水經濟,最終實現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
作為第一棒的火炬手林建軍說:“我們將不負時代重托,扛起使命,強化擔當,在勢如奔騰新時代中高舉五四火炬,照亮莆田青年的奮斗之路,我們將繼續傳承五四精神,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讓青春在美麗莆田的實踐中激情飛揚,散發出絢麗的青春光彩。”
莆田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林授鍇博士說,生逢盛世,百年一遇,很榮幸能成為此次火炬傳遞活動的火炬手,激動萬分,感動萬千,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將努力踐行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傳承五四精神,激揚青春活力,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啟動儀式上,還為12支木蘭溪青年志愿服務隊授旗。志愿者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奏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志愿貢獻一份力,努力把木蘭溪建設成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新范本。 (時報記者 吳芹芹 通訊員 鄭天源)
莆田這座800多年歷史的石馬橋修繕竣工!
圖為修繕竣工后的石馬橋。
本報訊 筆者從仙游縣農路所獲悉,橫跨木蘭溪之上的石馬橋搶救修繕工程近日正式竣工。修復后的古石橋在保持文物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更為堅固,也讓附近居民的出行更安全。
全石結構的石馬橋,位于木蘭溪北岸蓋尾鎮石馬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曾多次被洪水沖毀,并被修復。該橋長190米,寬2米,有18墩,墩高8米,跨徑10米;橋面鋪設較粗糙青石,兩側石欄桿高0.5米,四面有阿羅漢浮雕,橋兩頭有石獅1對,橋西有石馬1匹;橋墩船形兩頭尖,中間微凹,造型精致美觀。石馬橋聯通木蘭溪南北岸,成為石馬村及周邊村民進出村莊的主要通道,1998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數百年滄桑,加上年久失修,石馬橋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特別是2016年的一次臺風暴雨導致橋墩基部被淘空、條石被沖走,逐步傾斜變形,橋墩臺上雜樹叢生。
對此,仙游縣交通局、蓋尾鎮和縣文管辦籌措90多萬元資金,實施石馬橋保護和修繕工程,今年初列入危橋修繕計劃,按照“修舊如故”“最少干預”的原則精心修繕,對橋梁基礎、傾斜橋墩進行鋪砌、加固,并建了截水墻,以防止再次被水流沖刷。將橋梁上斷掉的石板梁拆卸下來,用工字鋼代替,清理橋墩上方的雜樹。石馬橋病害全面消除了,成為木蘭溪上的亮麗古建景觀,讓村民安全出行。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