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吳芹芹 文/圖
“莆陽非遺民俗市集”
嗨翻藝博會
藝博會上,一場別出心裁的“莆陽非遺民俗市集”將莆田濃郁地方特色和厚重文化內涵帶進了“藝博會”,凸顯莆田非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遠古跋涉而來的千年莆仙折子戲,喜慶的龍鳳雙舞、優雅經典的箜篌演繹、心靈手巧的民間工藝……帶著市民穿越時空,領略古樸的空靈唱腔,獨特的民俗風情和精湛的民間工藝,重溫著老莆田的記憶。
活動現場處處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這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石登瀛高蹺才剛剛表演完,那一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仙戲折子戲又鳴鑼開唱。還有舞龍舞鳳舞獅、唱梆鼓、聽橫笛巴烏、看狀元游街等民俗節目輪番上演。“鄉風古韻”廣場民俗節目展演,再現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文化莆陽場景。
碾米、打年糕、踏水車等莆仙民俗中的老物件,引發了人們親切而美好的鄉愁記憶,現場還開展即時體驗活動,讓市民重回孩童時曾經的歲月靜好。
面塑、泥塑、草編、竹編、刺繡、鉤針、糖畫、扎染、土陶、制蒸籠、畫臉譜……“心靈手巧”民間工藝展示區,莆田民間藝人現場制作、展示傳統手工技藝,展現了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獨特創意。
戲棚兜前香味飄蕩,紅團、新縣方糕、楓亭糕、哆頭土筍凍、山里白粿、麥芽糖、海蠣煎、溫湯羊肉、龍花擔泗粉等,常常出現在街頭巷尾的莆陽風味,喚醒了人們記憶中老莆田的味道。
現場還舉行“媽祖愛 元宵長”民俗攝影展覽,通過攝影圖片展覽的方式生動詮釋莆田“這里的春節一年兩度,這里的元宵一夜歡騰”這一獨具特色的鬧元宵習俗。
“我們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展示莆田市國家級、省級、市級的20多個非遺項目。”莆田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宋國平告訴記者,此次莆陽非遺民俗市集由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莆田市群眾藝術館承辦。活動從4月29日持續到5月2日,為期4天。期間,還舉行包括“鄉風古韻”廣場民俗節目展演、“木蘭雅韻”傳統曲藝展演、“盛世流年”生活場景展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展示、“莆陽風味”戲棚兜小吃體驗、“守望家園”民俗老物件體驗展示、“鄉音鄉韻”莆仙戲、“媽祖愛元宵長”民俗攝影展等精彩紛呈的非遺民俗活動,讓市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活在當下融入尋常百姓生活的樂趣。
80后工藝師吳生偉現場創作玉雕作品《媽祖》
來自臺灣嘉義的楊玲這一次是專程從臺灣來觀看藝博會的,她現場郵寄了一封蓋有藝博會紀念郵戳的明信片給臺灣的親朋好友
近千件臺灣工藝精品
爭艷“藝博會”
在第十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臺灣近千件工藝精品和文創作品集中亮相,呈現海峽兩岸同源一脈的工匠精神。
走進臺灣展區,皮雕、木雕、陶瓷、漆器、銅雕等工藝精品琳瑯滿目,盡呈工藝與創意并重的臺灣生活美學。來自臺灣鶯歌的杜奕奎是藝博會上的“老面孔”,從第二屆到第十四屆藝博會,他從未缺席,今年帶來了一百多件名家陶瓷精品前來參展。杜奕奎告訴記者,臺灣鶯歌如同德化、景德鎮一樣,都是以陶瓷聞名,因為本地就有原礦可以直接開采來使用,這次帶來一些比較流行的天目、建盞、巖礦、柴燒的作品。“希望借助這個交流的平臺,認識更多的朋友,多些文化及創意交流。”
在臺灣“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展區,第一次參加藝博會的工藝師林秀鳳帶來了近百件竹編手工藝品,這些由竹子自然加工而成的手提包、花瓶,水果盤,小巧精致,創意十足,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成為展會的焦點。除了竹編作品,此次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所帶來的參展作品還有陶藝、漆藝、木藝、植物染等工藝類別,在現場還穿插臺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表演,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臺灣的傳統技藝文化。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梁志忠告訴記者,每個工藝家都是各個領域的精英,賽德克族原住民的編織,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保存者,在現場表演,也有交趾陶、陶藝、竹編,漆器,植物染以及皮雕,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把臺灣的特色帶到莆田來,大家互相觀摩,互相切磋。
在“臺灣文化觀光產業聯盟”展區,木雕、銅器、鐵器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臺灣文化觀光產業聯盟策展人王廉凱告訴記者,他們展區以“豬事大吉”為參展主題,展品以銅器、木雕為主。“明菁”主題則以內張力呈現的幾何圖形,具有現代創作特色。“我們此次帶來120多件展品,不是以販賣為目的,而是想以此為媒介,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王廉凱說。
據介紹,本屆“藝博會”,臺灣文化觀光產業聯盟、臺灣鶯歌陶瓷文化觀光發展協會、南投縣文化資產學會3個協會共組織20多家企業參展,展出作品近千件,通過藝博會搭建平臺,展示臺灣優秀的工藝師作品,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力推動中華工藝美術文化傳承、研究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