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偉岸綿延的大蜚山下,在碧波蕩漾的木蘭溪畔,矗立著一座千年圣殿,這就是仙游文廟!
仙游文廟是福建省現存的四處縣級文廟之一。溯及唐宋,其前身即“清源縣學”(仙游原名“清源”,唐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改今名),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原址在縣西(今城隍廟處);北宋咸平五年(1002)遷建于縣南(即今址)。從此后,文廟世代傳續,直至近現代。
古人非常在意風水學,對于關乎全縣文脈的縣學選址必定是慎之又慎,必定是歷經多輪篩選和反復論證才最終擇定。歷代風水名師普遍認為新址后接大蜚山、小蜚山的龍脈,正面對著遠處莽蒼的九朝山,左近有東山,右近有寶幢山,正前近處便是碧水瀅瀅虎嘯潭,山勢綿延,群峰聳峙,溪流宛轉,淺灘深潭,此山水靈氣所鐘,必庇佑仙溪文脈世代傳承,千古不絕。因此,均認為“誠為地辟奧區,用妥圣靈者”(語出乾隆版《仙游縣志》)。
傳統“文廟”是在儒家學說占主導地位的文化背景下,由科舉制度催生的多功能綜合場所。文廟不單是供奉文圣孔子并供學生瞻仰修禮的殿宇(大成殿),也是縣辦教學場所,是縣學生員(秀才)日常習讀、集訓、考試和習練“六藝”的地方。同時,還設有學署(負責全縣教學管理的官方機構)及供學生祈拜的文昌閣(或稱“魁斗樓”“奎文閣”)等。
仙游文廟從遷建到科舉制度廢止的近千年間,經過了60多次的修繕、翻建和改擴建,到了清代中晚期,文廟的建筑群和附屬設施、場地總占地面積超過40畝。主體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的三列結構,院前有射圃、學田和雁塔,還有供休閑的南湖(俗稱“燕池”)等。院前面積與主體建筑群占地面積相近或略大。
科舉制度的廢止和現代教育模式的推進,使文廟喪失了原先的基本功用,于是成為棄置的公產。在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后期的數十年間,文廟一直被作為政府機關的辦公場所、臨時庫房、食堂等,許多建筑物因年久失修而坍塌……
1980年以后,仙游縣人民政府收回核心建筑大成殿及兩廊和大成門,首次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1997年至2001年,經縣政府協調,拆除了擋在大成殿和明倫堂前的青少年宮和體育訓練館等現代建筑,場地收歸縣博物館管理;2001年,縣體育局修繕明倫堂,并作為文廟古建筑之一納入博物館統一管理;2001年至2005年,原歸縣工商局使用的古建筑物和場地全部收回,并由縣博物館統一整合改造。拆除原工商局用于辦公、生活的后期建筑物,平整出西側大院,建造了長達70多米的碑廊。至此,大成殿周邊能收回的場地已全部收回,并在四周砌墻圍護,可實行封閉管理。
2006年至2012年,仙游文廟由董事會主持,實施了最全面的一輪修繕和建造工程,工程總造價達1200多萬元。主要內容包括大成殿維修、崇圣祠修復、文昌閣復建、巨幅木雕《孔子圣跡圖》制作及綠化、亮化工程等。
現仙游文廟占地面積8500多平方米(近13畝),主要古建筑物有大成殿、戟門、明倫堂、崇圣祠、墨池、雁塔等。建筑群落以大成殿為南北中軸線,自東及西分三列。中軸線從南往北有綽楔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尊經閣;東列有墨池和明倫堂,西列則有碑廊、日新亭、文昌閣及綠化場地。
大成殿是明清古建筑遺存,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筑,重檐九脊,形制雄偉,典雅莊重,建筑工藝精致細膩,斗拱密布,雕梁畫棟。大殿頂棚中懸八角藻井,四周彩繪河圖、洛書等。尤其難得的是,大殿前廊和大成門前后門廳共有8根蟠龍石柱,造型各兩兩相對,柱心均為六棱,龍體或自下蜿蜒而上,又曲頸延首前瞻,彼此似在呼應;或自上盤旋而下,以爪拒地,昂首觀望,亦似在呼應。形體簡練有力,鱗爪歷歷,靜中帶動,動中寓穩,氣象威猛而不失慈和……據說,這些龍柱均出自郭懷師徒之手。郭懷是石雕大師,主要工藝活動見于清嘉慶、道光時期,據說東門石坊就是郭懷師徒的代表作。其師徒能在文化圣地大成殿留下杰作,一則豐富了文廟建筑的工藝內涵,二則也使作品自身得以不朽,可謂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豈不幸甚至哉!
封建時代的仙游,文教發達,科甲鼎盛,俊彥輩出。蔡襄在為仙游文廟撰寫的《仙游縣學進士題名記》中不無自豪地寫道:“(仙游)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甚乎!其盛也哉!”《仙溪志》亦云:“仙游地方百里,科第蟬聯,簪纓鼎盛,甲于他邑,自昔有‘一門兩公相,五里三待制’之謠。”因而有了規模宏大的縣級文廟。而尤為難得的是,她奇跡般地度過了二十世紀那七八十個春秋的艱難歲月,迎來了新時期的文明曙光……
仙游文廟穿越時空而來,她見證了海濱鄒魯的昔日輝煌,也見證了歷代王朝的盛衰興替。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文廟就是一輪曾經照臨過古人的明月,當我們對著這輪可望可即的明月,怎能不發千古之幽思?
這里曾經是精英薈萃、青衿云集的文化圣地。跨綽楔之門,臨泮水之池,屏息塵俗的喧囂,靜思往日的輝煌,我們的耳邊似乎還回蕩著學子們的瑯瑯書聲……(陳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