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滄
我的生命,一半屬于莆田,一半屬于仙游。祖母的娘家在仙游壩下,母親的出生地在仙游仙溪。本人青少年時代的老師多為仙游賢達。我在仙游寄宿讀完初高中六年,那是去追夢的,希望通過努力實現心中的理想。
當時物質匱乏,生活極其艱苦。平均兩個禮拜回一次家,赤足徒步,腳底每每讓公路上的“玻璃沙”磨出血泡。從五十里外的家里挑來地瓜,去西門兜附近買點包菜。學校統一用陶罐蒸食。我的罐里,一層地瓜,一層包菜,無油,撒上一點鹽,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就這樣,幾個地瓜算著吃,聊供裹腹,將就對付。學習從來不敢松懈,除了上課還堅持早晚自修。
有件事現在可以“解密”了:學校西邊有個村莊,同學們稱其“后山”。龍眼成熟季節,也即幾個“活絡”的同學醞釀成熟之時。月黑風高,夜深人靜。他們悄悄鉆出鐵絲網,乘守夜的村人不備偷摘龍眼,大概有五斤左右。他們分給我一串,吃后總覺得不踏實。同學一再關照我不可當“叛徒”,如果說出去是要受學校處分的。數日后的一個中午,我去逛西門兜,見一位上了歲數的婦人在出售龍眼,問明是“后山”人。我買了她的龍眼,并多付了5角錢(我每月零用錢的六分之一),而后匆匆離去。婦人睜大的眼睛向我遞來困惑,只有我心中有數。我絕對不會出賣同學,但要為我的同學贖錯。那種行為,從伸手開始就注定了不光彩。但就一回,且事已經年。
今日道來,請群友鄉親理解晚自修結束后饑腸轆轆的學子,予以寬宥。慶幸的是,這幾個同學沒有一個從“獨木橋”上掉下來,都考取了大學。仙游和莆田一樣,人杰地靈。莆仙人皆有家國情懷,對社會都有擔當。單單是1976年,就有800位仙游好兒郎應征入伍,后來都成了所在部隊的骨干力量。
如今,仙游更是涌現了許多企業家,事業有成而初心不忘,在為國家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改變了祖祖輩輩拮據的家庭命運。莆田是我的生身之地,仙游則是我的追夢之地。仙游這名字多好,有靈氣;莆田這名字也好,有地氣。兩氣相加,便有了模范正氣、磅礴大氣。所以,我才把這個鄉親微信群叫做“莆仙人在上?!?。愿與群里的老友新朋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