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松
孩提時,我像往常一樣背著書包放學回家,忽見院子里有十多只黃絨絨的雛雞,它們有的在覓蟲,有的在打盹,還有的在相互打架,看見我這個陌生之客到來,它們一下子四散逃開。其中有一只跑得慢的,被我一把逮住,軟綿綿的,在我的手里反復地掙扎。母親看見了,忙叫我小心地把它放下來。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我好奇地問母親,這些小雞,它們睡在哪里呢?母親什么話也不說,她拿來了一個紙盒子。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雛雞的雞窩呀!我接過紙盒,找來了幾張廢紙,放在紙盒的最底層。雖然是初春,但天氣乍暖還寒,擔心雛雞挨凍,我還找來了一把稻草鋪在廢紙上面,還是姐姐心細,她不知從哪里找來了破舊的棉絮墊在稻草上面,這樣小小的雞窩就更暖和了。將紙盒放到院子的墻角里后,我和姐姐吆喝著想把雛雞趕進紙盒里,可這些雛雞壓根兒就猜不透我們的心思,只是咯咯咯地叫著四散奔跑。沒辦法,我和姐姐只能上前把它們一一捉起來并放進紙盒里。怕它們跳出來,我還在紙盒上面用一塊木板壓著。
隨著雛雞一天天長大,小小的紙盒已經成為不了它們的棲身之地了。我和姐姐放學后,便給它們搭了個小小的雞窩。我看見人家搭過雞窩,有的搭在院子里,有的搭在院外一塊空地上,當然,也有圖省事的,就直接把雞窩搭在家里。于是,我也想把雞窩搭在家里,愛干凈的姐姐卻堅決反對,說把雞窩搭在家里,它們一旦撒野了,飛上桌子不說,還會到處拉屎,家里臭烘烘的,誰受得了,最好搭在院子外面去,因為外面有一塊小小的空地。我只好聽從姐姐的意見,找來了廢磚、木頭、稻草等等。畢竟沒搭過雞窩,再加上自己年幼,搭了一半,歪歪斜斜的,不得不推倒重來。好不容易搭好了,卻突然發生倒塌。父親給我出主意,說,要想雞窩結實,就必須用河泥。用河泥,這事難不倒我,我趕緊去河邊挑回好幾桶河泥,終于像模像樣地搭起了雞窩,可父親看了,連連搖頭,說母雞長大了要生蛋怎么辦?最好在雞窩上面再搭個窩,讓母雞找一個舒適的地方生蛋。想到以后有雞蛋吃了,我和姐姐都很興奮。在雞窩上面又搭了一個小小的雞窩,然后,再鋪上一層薄薄的稻草,我戲謔地叫它“產房”。
雞窩搭好了,這些小雞也一天天地長大,再捉它們進雞窩,就有點力不從心。還是父親給我支了招,說:“晚上天要黑下來的時候,你們就不必辛辛苦苦地捉小雞了,把小雞往雞窩里趕,過段時間,它們就會條件反射似的乖乖地鉆進雞窩。”這話果然奏效,沒幾天,就有一只膽大的公雞進去,其他小雞見沒有什么危險,也紛紛地跟著進去。待它們全部進去后,我立即關上了雞窩門,只聽到里面傳來一陣騷動,但很快就歸于平靜。
有天放學回家,姐姐突然拉著我的手,跑到雞窩前,興奮地說:“生蛋啦,生蛋啦。”我不信,姐姐就叫我伸手去掏。我把手伸進雞窩,一下子碰到了,其中的一個還有余溫,好像是剛剛生下來的,我把它掏出來。一個,兩個……我和姐姐一邊數著,一邊興奮得直跳。每天放學回家,撿雞蛋就成了我必修的功課。積少成多,母親就用這些雞蛋換來了油鹽醬醋貼補家用。那時,只有逢年過節或者過生日才能吃到雞蛋。
后來,我到遙遠的他鄉讀書,高三那年暑假,我回家時,母親給我打了兩個雞蛋,我捧著碗走到院外,突然發現那熟悉的雞窩不見了,返身問母親,母親輕描淡寫地說,早就拆了。我聽了,悵然若失。沒有了雞窩,我們就吃不到綠色而又環保的雞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