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陸上女神”陳靖姑奉于東莊嵩山上。
陳靖姑圣像坐落于陳靖姑祖廟大門對面廣場上,規模不小,凸顯了一個地方對宗教文化的重視。圣像前臺階中間象征著皇家丹墀的九龍,以及圣像周圍表現莊重禮儀的陪駕八鳳,也許會令初來乍到的觀仰者大吃一驚,原來這都意味著女神神格的高級。陳靖姑神光卓著,先后受褒封20多次,名號有“臨水夫人”“注生娘娘”“順天圣母”等,她的神格擔當配得上這種高貴儀禮。十來米高的圣像,對凡人俗軀來說,需昂首作瞻仰之勢,叩虔敬之誠。藍天下的圣像慈悲祥和,使人一滅塵俗惡念,心清意平。世上的神大多有人之依據,想象塑造,或由偉大的人轉變為偉大的神。在人和神之間,有多遠的途徑?有多大的可能?但凡民間催生的神,無不環境特殊,其恩德令人感戴。以前面對神佛崇拜時,我更多的是茫然無懂,想人不外是無助抱木,把它當作一個施予者,這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自私,如今懂得了一種信念,一種自我救贖,當人的內心自覺千瘡百孔之際,精神上的撿拾、收補、淬煉便成為一種必需。
不過,走近神的時候,或可探究一下神的內涵。陳靖姑之所以以神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基于民間生活需要,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傳陳靖姑曾閭山學道,得“閭山正法”,在歸鄉時一路斬妖除邪,廣收弟子,扶危濟難,除暴安良,受到老百姓極大的愛戴和尊崇。她法術高明,祈雨、驅疫、斬妖、救產、求嗣,凡民間所急,俱有求必應。陳靖姑及其麾下的36員女將,72位玉女,組成一支醫術團隊——當然,彼時醫巫應該是有所結合的——她們醫術精湛,助產護胎,保婦佑童,在莆仙一帶拯救了眾多的難產孕婦,醫術和操守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因而被稱為“救產護胎佑民女神”。后陳靖姑為民禱雨,傷胎身亡,讓人傷悲,當然,也實踐了由人到神的衍變過程,其封號由“臨水夫人”直至“順天圣母”,民間俗稱“陳太后”。
在我們家鄉,“臨水夫人”等封號倒是不為人所熟知,但提及“婆姐”卻無人不曉。此“婆姐”指的便是那三十六員女將,傳是陳靖姑救過的閩王的三十六宮娥,后來都追隨陳靖姑修道了。“姐”字在莆仙方言中一直為“娘”之意,莆田的女神多被尊稱為“媽”或“娘”,如媽祖、吳四娘等,因為“娘”之一字在莆仙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陳靖姑成了婦孺保護神,三十六婆姐也成了陳靖姑的屬神,專司各個階段幼童免受各種不幸侵擾。她們的“神性”都帶著濃濃的“母性”,司玩把尿、喂食教衛、啟智習武……所以與其說是女神,不如說是母親。
說起“婆姐”,有三件好玩的事必提。一是“婆姐著號”——即莆仙方言中的,婆姐在嬰兒身上留的胎記。如果哪家孩子出生,臉上、身上有紅的、黑的胎印,人們都會說,沒事,那是婆姐著號,意即那是神的印號,是善意的,怕孩子丟失印下的,不影響美容,沒事的,這孩子受神惦記,更能平安長大。二是“婆姐收驚”。在莆田民間特別是廣大農村,若嬰兒突然受到驚嚇,哭鬧不止,表現出極大不安情緒時,長輩就請求婆姐來幫忙“收驚”,驅散驚惶。輕的只要在心中默念三聲“婆姐保佑,孩子無驚”即可,重的還要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在我們家鄉,具體做法我記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是拿一面篩子,上面放一件孩子的衣服,在孩子的頭上左三圈,右三圈地轉,轉的時候,喊孩子的小名字,然后說“婆姐保佑,孩子無驚”,有時還要燒“收驚符”,通常儀式過后,孩子確實變安靜了。三是“婆姐攬笑”。這個“攬”字乃莆仙發言直譯過來,為逗弄之意。我小時候經常看到嬰兒在睡中淺笑,有時會露出可愛的梨渦,看之忍不住想要上前逗弄,但是大人總是說,不要去,那是婆姐在逗笑孩子,婆姐很愛孩子,所以經常在孩子睡時逗他們笑。
正因如此,陳靖姑及其配祀的侍女,在莆仙人心中,實在是可親可敬的女神。
與“陸上女神”齊名的,是“海上女神”媽祖。
海神之誕生,當然是應海洋文明之所需,因為莆田地處沿海,古實為荒涼之地。大家都知道,希臘女神總是各司其職,因為人間實在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中國女神雖然神性廣泛,但也有其核心崇拜。媽祖崇拜的核心便是航海保護,媽祖是中國唯一的航海保護女神。關于媽祖的神跡,史上記載的有很多,概括起來,大體為:宋代之防汛御敵,元代之漕運,明代之遠洋外交,清代之佑軍護國,這些都離不開媽祖的護佑,所以媽祖是受到歷代褒封次數最多的一位神。但是在民間,人們的信仰顯然更為質樸,老百姓在乎的,不是媽祖受過多少次朝廷褒封,褒封的級別有多高,名號有多長,而是,媽祖作為一個胸懷大愛的神,在出海之時,能夠給他們實實在在的保護。林文豪在《湄洲媽祖·序》中說:“她不是‘天妃’,不是‘天后’,更不是什么‘天上圣母’;她是勞動人民,她是歷史上有過貢獻的人……”媽祖被人尊稱、幻化為神,只因她的愛實在是一種廣泛、無私的愛。
在民間,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于媽祖生前身后的故事。“救父尋兄”,讓我們看到一個親情媽祖;“懇請祛病”,讓我們看到一個仁愛媽祖;“禱雨濟民”“解除水患”,讓我們看到一個心系蒼生、大德大愛的媽祖;“降伏二神”“收服二怪”讓我們看到一個懲惡揚善、法力無邊的媽祖;而傳說,漁民們在海上遇難,只要口呼“媽祖搭救”,媽祖便著紅衣、提紅燈籠從天而降,有時在云端,有時在桅桿上,頓時風平浪靜,化險為夷,更是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親可敬、有求必應的媽祖。另外,在官方記載里,媽祖助路允迪出使高麗國,助興化軍平海寇,助鄭和下西洋,助鄭成功收復臺灣,助施瑯水軍挖泉解渴及平定臺灣,也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與“婆姐”相似,在我們家鄉,人們不是稱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甚至不是“媽祖”,而只是稱“娘媽”,聽起來如此親切,似乎是家族中一位故去的長輩。“娘媽”誕辰,人們趕緊備香燭,穿紅衣去湄洲,“娘媽”忌辰,人們趕緊盤點行頭再上湄洲。小時候聽大人說,去湄洲是要乘船的,感覺很遙遠,又很神圣。今天,當提筆寫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才更深領悟到,人與神,距離并不遙遠,只要具備了充分的人性,也就可能具備了充分的神性。因為不管是陳靖姑、林默娘,還是下文將要提及的其他莆田女神,她們都是由凡人轉變為神的。
莆田另一大女神便是吳圣天妃了。吳圣天妃名吳媛,俗稱吳四娘,也被親切地稱為吳媽。吳媛聰明伶俐,學識淵博,醫術高超,為人忠厚,因拒婚南下,流浪行醫,懸壺濟世。后吳家南遷,二哥吳興尋到了胞妹,吳媛協助吳興治水有功,被封為天妃。吳圣天妃也是一位婦孺皆知的女神。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的“鬼節”,而此日也是吳媽的誕辰日。傳說吳媽具有傳善揚德、治水醫病的神道,是鎮邪壓惡的化身,所以這一日,各地分靈宮都舉行隆重的民俗活動,恭請吳媽賜福保平安。吳圣天妃供奉于仙游興角祖宮內。
大家都知道,莆田并不是自古就具備宜居環境,在治水患方面,前人曾做過不懈的努力。除吳圣天妃外,莆田水利女神還有斥資來莆興修木蘭陂水利工程的錢四娘和創建圣泉水利的許仙姑。她們在興修水利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貢獻,所以身后被尊為水利女神。另外,莆田黃石浦口宮還供奉集才情氣節于一身的梅妃神像。
有一點頗為費人思量,就是莆田為什么女神特別多?除極個別巫祝崇拜的可能成分外,是不是因為莆田人特別尊崇有才有德的女性呢?我想,這是可能的,在生存環境嚴酷的現實中,這些女性才華橫溢,各有所專,她們與人為善,德行高尚,她們博愛的胸懷如海洋,深邃的智慧如高山,最讓人痛心的是她們大多英年早逝,尊她們為神,世世代代奉而祀之,這是實踐由人性向神性的轉變,更是凸顯人們對大德大愛之女子永久的感念。(麥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