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吳芹芹
“打鐵球”現場
鐵球
轎身裝飾
刀轎
神秘的“神明”上身
“僮身”出宮
這里的春節一年兩度,這里的元宵一月歡騰,這里是莆田!
莆田元宵,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從農歷正月初六起,歷時二十多天,而且每天幾乎晝夜同慶,時間跨度長,規模大,儀式古,節目多。元宵期間,能見到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間習俗,涵江區白塘鎮鎮前村的“打鐵球”就是其中之一。
“父老拈香拜賽齋,一番神咒一番奇。爹娘驚刺心頭血,虧爾能當鐵蒺藜”,它所吟唱的對象就是鎮前的元宵習俗——打鐵球。
正月二十四中午,鎮前村大路宮內外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宮內獨特刀轎、鐵球與“僮身”成注目的焦點。據了解,“僮身”以未婚男性為主。由3寸多長的鐵釘制成,直徑長10厘米左右的鐵球在宮外的方桌上一溜排開,讓人看著都略覺驚悚。兩側停著七頂刀轎子,轎身布有15把鋼刀,刀刃朝上貼滿符紙。一股神秘氣氛蔓延開來。
隨著炮響,殿內的鈴鼓響起來了,鎮江村“打鐵球”鬧元宵的盛況開場了。簡單而神秘的神明上身儀式過后,“僮身”脫去白色上衣,赤身赤足登上刀轎,臀部壓在3把鋼刀上,赤腳踩著鋼刀,竟無半分不適。當刀轎出宮時,僮伴會送上鐵球,“僮身”將鐵球繩在手指尖纏繞數圈,便開始左右甩打自己赤裸的背部,然后出宮繞境布福。
巡游隊伍在繞境布福的行程中,一路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僮身”會在不同的場合或間歇性的時間段中上轎“打鐵球”,其中逢宮、社、廟是必參拜必擊打,而且力度十分之大,既帶著神明相聚相互酬答的禮節性,又帶有凡人與神明相互交集進而努力娛神的敬畏感。一路上“打鐵球”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背上已然是一片鮮血淋漓,但是“僮身”們眼睛始終轉都不轉一下,直視前方。當甩打激烈,血流披身時,圍觀的上萬人群中,都會傳來一陣陣“好啊好啊”的歡呼聲。
“打鐵球”游行結束后,“僮身”返回大路宮,宮前的“打鐵球”成為元宵儀式最高潮,僮伴們抬著刀轎,猛沖正殿,“僮身”也要更加猛烈地用鐵球甩打后背,如此反復來回奔跑了七八趟,隨后“僮身”入殿祭拜后就坐。村里的老人在“僮身”耳旁一陣耳語,隨后抓起桌子上香爐內的香灰,撒在“僮身”后背,竟可立刻止血,毫無疼痛,意味著整個儀式也結束了。
據鎮前大路宮董事會會長翁金龍介紹,鎮前“打鐵球”的習俗,是明朝嘉靖時期抗倭遺存的鬧元宵方式,已有400多年歷史。戚繼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當地村民為了紀念勝利,同時鼓舞鄉親們繼續為保家衛國做好準備,便誕生了在元宵期間“打鐵球”的習俗。從前是表達了當地人民大無畏、不懼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現在則是祈望新年風調雨順,年豐歲足。現在鎮前村打鐵球鬧元宵的盛況已經列入市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