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壺山砂花
新度游燈
跑菩薩
漁村元宵
僮身巡安
“鬧海”祈福
一村一習俗,十里不同風。莆田的元宵節與全國各地都不同,堪稱歷時最長的“狂歡節”,從農歷正月初三開始到廿九才結束,無論是在平原山區,還是邊遠海島,到處張燈結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跳棕轎、跑菩薩、游燈等民俗活動在各村輪番上演著,勤勞智慧的莆田人,用不同的方式歡度“狂歡節”,共祈平安。
● “壺山砂花”慶豐年 火樹銀花不夜天
正月十五是荔城區新度鎮錦墩村打“砂花”的日子,當天,隨著夜幕降臨,吃過晚飯的村民陸續趕到村中心廣場,一起觀看打“砂花”表演,打砂花是新度鎮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誕和元宵節上演的一場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藝從明中葉一直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自古就有“火樹銀花不夜天”的贊譽,2011年11月被評為省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砂花”是鐵砂經過高溫融化成鐵水,再用竹板拍打到樹上,鐵水碰上樹葉瞬間濺出無數火花,既像煙花,也似火瀑布,令圍觀群眾驚嘆不已。
據介紹,清朝康熙年間,錦墩村就是著名的“鑄造之鄉”。當地村民多以生產犁頭、鋤頭等農業生產用具為業。據說,匠人們在冶煉和鑄造時,看到鐵錘與軟化的砂鐵撞擊后濺出熾熱的飛花,便從中獲得了靈感,發明了獨特的“壺山砂花”。于是,本是勞作附屬物的“砂花”,就成了村民平時業余娛樂的技藝,也成了一種最耀眼的存在。據當地一位扶姓村民告訴記者,經過被“砂花”打過的樹木,不僅可以防蛀蟲,而且長勢也會更好,甚是神奇。
● 海島人家也“瘋狂” 別樣“鬧海”度元宵
農歷正月十八,記者一路乘車渡船趕赴秀嶼區南日鎮浮葉村,用手中鏡頭記錄下獨具特色的海島人家歡度元宵的場景。當天,記者剛剛步入該村,就被該村濃厚的節日氛圍所感染,家家紅燈高掛,戶戶彩旗飄揚。
當地的村民祖祖輩輩與海打交道,靠海為生,所以鬧元宵也和大海緊密相關。當天下午三時許,二十多頂供奉神靈的轎子在眾人的合力抬舉下,沿著村道進行巡游,當隊伍行至海邊時,抬著轎子的年輕人、“僮身”便會沖向海灘,在海中劈波斬浪,奮勇搏擊,濺起一道道浪花。據說,濺起的水花越大越好,說明今年出海越平安、打魚打得越多。“我們村沖海鬧元宵的由來,據老人說,大約300多年前,村里有姓金和姓邱的2位先人,平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村民的愛戴。他們去世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村子南面近海處修建了一座宮廟來供奉他們,并約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八舉行一次全體村民祭祀他們的活動。”當地一周姓村民說。獨具特色的鬧元宵習俗也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游客、攝影愛好者前來觀看,場面十分盛大。
浮葉村取浮斗、后葉各一字,故名浮葉。據當地老人介紹,380多年前,浮葉村的開拓者(當地稱開基祖)惠安凈峰人,名叫林向伯的漁民,打魚遇風浪漂流到此島,發現這里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就在此地安頓下來。隨之一些林姓宗親陸續遷住于此,使荒僻的海島開始人煙繁盛,逐漸形成村落。“節約衫,浪費褲,封建頭,民主肚”的凈峰惠女服飾,在該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們身上依舊是風流不減,加上腦后盤著發髻,髻上別著閃亮銀簪,在愛美的年輕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見。他們始終操縱著一種獨特語言——閩南語(南話、南音),至今仍保留著原有古樸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