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凌明信
車輛在高速路上疾駛,不一會兒,車窗外呈現出一片海天相接、雄渾壯闊的景致。
莆田的南大門到了。江潮連海,這是一顆鑲嵌在湄洲灣畔的璀璨明珠!這是神仙留居過的風水寶地!這是仙游縣唯一的“海絲”入海口!
楓亭,這個剛剛入選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候選名單的千年古鎮,曾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風云的歷史名人!自宋至清代,楓亭登進士榜的有127人,入閩開漳的陳政、陳之光父子,南唐晉江王留從效、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端明殿學士蔡襄、元代狀元林亨、明朝左副都御史林蘭友……都從這里走上政壇,從而鑄就了“文獻名邦”的歷史輝煌。
車輛停靠在山立中學后,沿著浦頭社區方向行走。才下午五點多,沿途卻是人頭攢動,在這萬家團圓、放飛心情的年度大節里,街頭樓房溢瑞氣,幸福門第增祥光——據仙游縣委宣傳部領導介紹,元宵期間,楓亭當地群眾懸掛了近萬盞的燈籠。那一盞盞高掛的燈籠,映照著百般的神韻,映照著百年的紅元素,映照著新時代的明媚春光。
“一燈一塔”是楓亭乃至仙游人民引以為榮的歷史文明標志。“塔”,指的是塔頭山上天中萬壽塔,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燈”,不言而喻,指的是元宵游燈民俗。薪火相傳的元宵游燈民俗文化,它的主要特色在于流動,并把燈節精品與民俗文化活動互相融合;它匯集了民間燈藝、民間曲藝、歷史文化、十音八樂、民間舞蹈、莆仙戲劇和雜技表演等多種藝術形態,層出翻新,從而構成了魅力無限的、楚楚動人的藝術風格,也形成了莆田在全國獨有的“元宵月”節俗。
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催生了楓亭多元化非遺民俗文化百花園。楓亭元宵游燈從宋代沿著時光隧道一路走來,特別是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滋養和浸潤,尤其是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它正在向世人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正在向世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傳統文化、普及民俗知識、傳承華夏文明。這不,為充分發揮莆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促進莆田文旅加快融合發展,進一步打響“媽祖圣地·美麗莆田”品牌,我市舉辦以“媽祖愛 元宵長”為主題的2019年元宵文化旅游月活動。在所重點推薦的七條元宵游線路中,楓亭元宵游燈赫然在列。
站在楓慈江大橋上遠眺,“春山可望,草木蔓發”,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構成了最美的底色。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美麗莆田向世界發出了春天的邀請。
來不及欣賞意韻悠悠的江水,一陣深沉悠遠的大鼓吹傳來,像是吹響了元宵的集結號。
楓江水滔滔,盛世有大音!
在三媽宮一帶的街頭,參與游燈的眾多方陣,抓緊時間再作細致入微的彩排。那菜頭燈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那花架造型優美,妙趣生動,具有極強的民俗文化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處處霞光,滿堂春色,楓亭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把豐收的果實雕琢成一個個造型,這些造型富有活力,情景交融,是他們心中愿景的一個化身。面對這么一道視覺盛宴,無論是當地人,還是他們熱情邀請來的遠方客人,都紛紛涌上街頭,爭相翹首一睹民俗芳容,他們嘖嘖稱羨,仿佛走進春天的大觀園,流連忘返,手機、相機頻頻聚焦著方陣。
一輪玉盤圓,游燈時刻至。
當晚七點四十多分,楓亭蘭友社區元宵游燈隊伍穿行千年古街后,來到楓亭蔡襄雕像廣場前。開道方隊中,鑼鼓喧天的蘭友社區女子車鼓隊,那大紅燈、手提燈、宮花燈,彰顯了民俗文化的源遠流長;那五色旗、龍虎旗、列圣旗、列圣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那傳承三百多年的“蜈蚣驅邪燈”,那全國獨有的楓亭“花盆菜頭燈”,那制成傘型燈具的“寶傘燈”,還有呢,金色的祥龍時而蜿蜒,時而翻騰,甚為壯觀……眼前的一切,都是美輪美奐的民俗精品、藝術結晶。
蓮是粉色的蓮,葉是碧綠的葉,蝶是彩色的蝶,舞是輕盈的舞,塔頭高瞻春光艷,楓江匯流氣勢雄!
繪聲繪色真姿出,有彩有光巧技呈!精彩的還在后頭,“百戲彩架燈”中的一個個結楓為亭故事、元朝蕭妃、南唐晉江王留從效,以及薛奕、蔡襄等等事跡和傳奇,展示著民間藝人的匠心獨運。
街頭已是人山人海,出游隊伍浩浩蕩蕩,綿延一公里多,放眼望去,蔚為壯觀。
真誠的祝福,燃起一片紅運,把楓亭的千燈點亮。
歡快的鼓樂,奏響滿懷激情,把元宵的祝福放飛。
玉樹銀花,萬戶當門慶盛世;歡歌笑靨,千家把酒賞花燈。智慧的靈光和溫潤的情懷,將燃起莆田市文化旅游月最亮麗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