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梅
中國年,在短短的一個星期里匯聚了人間百味。許多人風塵仆仆于大年三十晚上趕回家,吃一頓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團圓飯。看著家中老人小孩期盼的眼神,我們始終回應著歡笑,這是給予他們最好的回應。
當我看到小孩子在背誦《春節童謠》時,我不禁思考這個春節有多少人把時間留給了心里那份真愛,在每一頓飯的觥籌交錯中,古來稀的老人安靜地坐在一邊微笑,他們不能喝太多酒也不能在這樣的場合表達他們的需要,春節短短的假期里他們安靜地被安排著。
等到正月初五初六,他們開始焦慮,開始忙碌,開始張羅著年輕人出遠門需要帶的東西。我們在各自的房間里整理著行李,老父親在門外徘徊,來來回回幾次那種欲言又止的神態讓人心酸,可我們依然沒有時間問一句“爸,你想要什么”,頭上的白發顯得特別閃亮,是歲月的警示燈還是遠足的照明燈,此刻也由不得我細細思量。最后,他用顫抖的手拿著家鄉的特產對著我們說“外面沒有這些,帶上帶上”,這東西我們不怎么喜歡吃也很沉,便頭也不回地說“不帶,不帶,太重了”。老父親轉身離去,那腳步慢得讓我看不清他是在遠離我們還是在靠近我們,微彎的背似乎被什么重物壓著,是家鄉的特產太重,還是我們的話語太重,抑或是老父親的心事太重?
如今的年輕人都懶了,雙肩扛得起工作的重壓,扛得起子女的依賴,卻偏偏扛不起老人的一份心意。母親怕路上餓壞了她的寶貝女兒,天蒙蒙亮就去肉販攤前守著,為的是搶一個好的豬肚煲一鍋靚湯給她女兒。渴了,路上花幾元錢就可以買瓶水喝,餓了,路上買點面包就可以充饑,卻偏偏要帶上沉沉的一鍋湯,實在是不愿意。我不耐煩地對母親說:“不帶,不帶,太重了,帶不動。”母親哀求著,讓我帶上,說是路上能喝一口熱湯不容易,惦記著我的胃不好怕餓壞了我的胃。在三番兩次的推托后,實在拗不過母親的哀求,我便帶上了。
離鄉的行囊總是越來越重,當我帶著那份沉重,想要和父母說句再見的時候,父親卻在這個時候忙碌起他的事來,不理會我的存在,那背影晃動在眼前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根白發隨風飄落,落在我的手里插在我的心尖。母親在我臨出門的時候,急忙又在我包里塞了兩個蘋果,嘴里一直念叨著“你從小到大最愛吃蘋果,這兩個是好蘋果,可貴了,帶去路上吃”,蘋果很大,可這個時候母親的眼淚比蘋果還要大,那跑到喉舌上的“不要”硬是把它吞了回去,蘋果成了擊垮我眼淚的最后一根稻草。
雙腳踏出家門的那一刻,父母同時轉過身背對著我,腳上像釘了釘子一樣無法挪動,最后的最后還是眼淚沖著我的腳步前行。這樣的年味是中國的特產,產在父母的無助中,產在子女的無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