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老街的許多老人都知道,在宮口河岸邊的老街上,有一家極不起眼、稍不留神便會錯過的小店。小店門口的柱子上掛著一塊自制小招牌,上面用紅色的油漆寫著“代寫文書”四個字,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塊已斑駁的小小廣告牌。
行人匆匆鮮有駐足,更不會有人想到小店背后藏著哪些故事……這個小店開了40多年,不僅承載了一個老人的堅守,更留給人們無盡的念想。
小店主人個頭不高,清瘦單薄,鼻梁上總是架著一副度數較深的老花鏡。他今年已近八十高齡,雖然銀發滿頭,可步履矯健。看見有人在店門口張望,他便起身出門招呼:“是找我寫文書吧?還是看上我的那幅書畫了。”
記得20世紀70年代,這家小店專門代寫書信。聽說當時在古鎮中學念高中的他因病輟學后,只好靠代寫書信來謀生。
那些年,我每天上學都要從他店前走過,時常看見鄉村打扮的婦女或老人,光顧他的店里找他寫書信。只見他坐桌子旁的一把舊式藤椅上,凝神傾聽顧客口述,其間他會插問一二句,好似醫生在問診,待完全了解事由后,便開始動筆,他按照顧客的意思寫好書信后,還會一句句念給顧客聽,免不了把遺漏的事項再補上來。信寫好后,還替顧客寫信封,貼上郵票。事畢,顧客便掏出五六角錢交給他。也有不少中年婦女拿來一封來信請他念,這樣,顧客和他都能知曉來信內容,他也免去了轉彎抹角地詢問了解,直接代寫書信了。
代寫書信的基本格式和套路是固定的,按他當時學識的水平,給人代寫家書那是輕車熟路。他代寫書信時,都會幫他們把一大堆瑣事,梳理后用文字表達清楚,文縐縐的語氣使人感覺他的學識十分淵博。幾十年過去了,他自己也記不清寫了多少封書信,而他靠這一行當養活了一家人。
20世紀90年代后,很少有人寫信了,只有不少上了年紀、文化不高且不擅長文字書寫的人找他代寫一些日常文書。從那以后,有書畫基礎的他開始給人寫字作畫了,這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的墻壁上掛著不少他平日里所書所畫的作品,雖然他寫字作畫沒有大家風范,但掛出來后也能得到觀者的贊許。其實,老街上有不少人家搬進新房后,舍不得“巨款”買名家書畫,就會找他寫上一幅字或畫一幅畫,給他幾十元錢作為報酬。老人的字畫,成為老街平常人家墻上的裝飾品。
如今,小店已成為街坊四鄰時常聚集的地方,他們經常來到小店,一邊喝茶一邊聊起家常。已近耄耋之年的他笑著對人說:“我現在開這小店,畫畫寫寫只是為了消遣,更多是和這些老人開心聊天,安度晚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