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慶
賀卡是新年的符號。每當歲末年首之際,形式各異的賀年卡從四面八方飛來,帶著溫馨和祝福,成為節日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每年元旦和春節,商店總會出售五彩繽紛的賀卡,樣式風格迥異,有大號的,有小型的;圖案有奇花異草,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甚至還有音樂賀年卡。在店里琳瑯滿目的賀卡中翻來翻去,挑選自己心儀的賀卡,買上十幾張抱回家。開始在賀卡上寫上名言警句,豪言壯語,以及詩詞歌賦。用心斟酌,仔細推敲,心中有什么色彩肆意潑到文字里,不含蓄不保留,張張賀卡是意氣風發少年時理想主義的發言板。寫好后,輕輕折好,仔細塞進信封,投進郵箱。
和寄賀卡相對應的,就是收賀卡。從郵遞員手里拿到各種各樣的賀年卡,原本普通、瑣碎的話,在賀年卡上沉淀出最美妙的感覺,心一下子變得溫暖輕柔,臉上洋溢著屬于自己的小幸福。物換星移幾度秋,社會高科技的突飛猛進,網絡和手機,微信的便捷給人帶來了方便,溝通變得簡單,打個電話,發個微信更方便,紙質賀卡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其實,互贈賀年卡,是表達心中誠摯的祝福和問候。早在秦漢就有,用竹木做的“刺”,寫上祝賀之語,“刺”者,名片也。投刺,就是遞名片。唐代改為用紙,到宋代賀年帖已經常用,宋代秦觀的手狀“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敬賀正旦,即恭賀新年。明清和民國在辭舊迎新的日子里,用紅色的硬紙片來制作賀年卡,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裝在古樸芬芳的精美錦盒里,到了農歷正月初一這天,互贈賀年卡,既可以恭賀新春之喜,又可以表達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溫暖情愫。親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
整理書櫥,一沓泛黃的賀年卡靜靜地躺著,我驚喜地撿起來細細端詳,上面的墨跡已被歲月磨得模糊不清,思緒穿越時空。每每收到賀卡,我總是怦然心動在那些日子,常常是手拿賀卡,一字一詞細嚼慢咽,句句感情真摯的留言,都是一滴滴瓊漿玉液,有些話至今難忘,有些面孔仍然鮮活,有些記憶永不褪色。
賀卡滿天飛的歲月,似乎已經很遙遠了,遙遠得我們已經體會不到那時的激動與期盼。采用著快捷的聯系方式,漸漸地冷落并不知不覺地遺棄了曾給我們增添了無限樂趣的賀年卡。每逢新年,我們也互祝美好,當閱讀和編寫手機微信時,微信里的祝詞像流星一般,一兩天便消失了,也像開水一般,熱得快,冷得也快,感覺不到那份書寫的快意與握讀的溫暖和感動,也因之失去了被分隔的思念與遐想的美好。但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珍存著那些關于賀卡的記憶。
如今,捧讀這些發黃的賀卡,淡去的是字跡,抹不去的是美好記憶。年華已逝,容顏已老,唯有青春歲月里的賀卡深深地留在了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