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虎
科技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來愈方便和快捷。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手機、電話、電腦等通訊設備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軟件更成為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可是,在相當一部分人的骨子里,書信,仍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
在中國古代,書信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家書更是親友間心對心道白的呼喚。“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們以如此經典的詩句,描述著書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樞紐作用。世世代代,書信成為人們思想溝通的第一道驛路,航行萬里的第一座碼頭。如果把古往今來的一封封書信連接起來,那該是一條多么壯觀的歷史長河啊!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書信的地位越來越沒落了,就像被打入冷宮的嬪妃,獨自享受著那份恬靜的落寞和孤寂。
很慚愧,離家在外這些年,我只給父母寫過一封家書。電話著實打了不少,基本上每周一次。前年春節回家探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母親的枕頭下面發現了這封簡短的家書,紙張已被折得皺巴巴,上面的字跡都發黃了。父親說:“你媽每次想你的時候,就喜歡拿出來看。”我知道,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不識幾個字的,腦海里忽然浮現出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艱難看信的情景,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
尤清晰地記得,2004年來省城讀大學,8歲的表妹去車站送我。快上車時,她忽然湊近我的耳朵說道:“表哥,你到了學校后,一定記得給我寫信啊!我們老師開始教寫信了,收到你的信我會很高興的,同學們也會羨慕我的。”我摸著她的頭說:“好,表哥答應你!”一到學校,我便給表妹寄去一封信,還有我在學校的照片。我能想到表妹收到信時的欣喜,不過一直擔心我的字她是否都認識。
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每周都能收到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一幫同學的來信,心中別提有多高興了。每次拆信時,心里就像吃了蜂蜜一樣甜。信的內容看了一遍又一遍,人雖相隔千里,情意卻更加濃郁。然后,馬上伏案認真回信,講述自己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回憶往昔的快樂與美好。
大學畢業后,我如愿做了一名期刊編輯,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作者的手寫信件投稿,和電腦里那些冷冰冰的電子郵件相比,每次拆信時,一股久違的淡淡墨香撲面而來,都讓我感到格外的溫馨和愉快。
工作這幾年,我先后添置了筆記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通訊產品,本以為“設備”升級了,與親友間的聯系會更加緊密,感情會更加牢固。可是,經歷了最初的興奮和狂熱之后,我漸漸地厭煩了,麻木了,有時候,呆呆地看著手機通訊錄里那些熟悉的名字,竟不知說些什么。我才暮然發現,自己依然懷念書信來往的歲月。那種平淡真實的情感傳遞細微幸福,讓我深深懷念!
元旦前,我突發奇想,特意去郵局買了一疊賀卡,花了半天時間,認真寫上祝福語,然后郵寄了出去。幾天后,父母第一個給我打來電話,說:“兒子,你的賀卡我們收到了,你爸激動得一夜未宿。”接著,一位遠方的好友給我打來電話,感慨地說:“你知道嗎,這是我近幾年收到的最珍貴的一份節日祝福!千篇一律的手機短信,我早已看得麻木,沒有任何感覺;但手捧你那熟悉的字跡,我卻倍感幸福和溫暖。謝謝你!”讀大學的表妹卻在電話里嘲笑道:“表哥,這都什么年代了,你還寫信,俗!發條微信,又快又省錢!”我的心中頓時咯噔一下,一陣莫名的酸楚。
現在,想和親朋摯友聯系時,只需手指在手機和電腦上輕輕一點,一句簡潔的祝福立即就傳遞給了對方。然而,這種流水線式的機械化問候,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已全然找不到當年書信往來的感覺了。真不知道,書信沒落的那刻,感情的韌性還能撐多久?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倒退?
其實,無論你說我懷舊也好,固守陳規也罷,在我心中,仍對書信有很深的感情。書信就像一件昔日美麗的毛衣,追求時尚的人已顧不上再瞥它一眼了,只能讓它靜靜地落滿塵埃。可我卻為這種遺失而感到可惜,丟了它,就像是丟掉一位摯友,一份美麗溫馨的心情;忘記它,好似遺棄了許多珍貴美好的回憶!
新年到了,親愛的朋友,我們不妨再重新拿起筆,用久違的溫情給家鄉的親人、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那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書信,為我們捎去的,不僅是真誠的祝福和溫暖的問候,更捎去了一份久違的感動與驚喜。
筆下寫真情,書信抵萬金。書信,漸行漸遠的美好,我難以割舍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