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花開花落,年復一年,不經意間,豬年的春節將至。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兒時忙年的往事來。
記得小時候,老街的小伙伴們最盼過年。過年就意味著有新衣服穿,有饞得讓你直咽唾液的炸魚、炸肉、糕餅、糖果,還有噼噼啪啪的爆竹……過年是大人小孩最珍視的。老街上街坊四鄰那忙年的情景深深嵌進我的記憶里,隨著歲月的流逝愈加深刻。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生活遠不如現在,人們吃的穿的沒有現在充裕,舉凡魚、肉、蛋、米、面、糖、煙、酒,以至黃豆、豆腐、瓜菜、煤炭等等都是憑票供應。那時候,人們比現在更重視春節。過了臘月二十五后,人們把平日里舍不得用的票證、省吃儉用積攢的錢全部拿了出來,忙于置辦年貨。
那時,大人小孩會圍在一起磨豆做豆腐,做紅團番薯起,炸魚炸肉,殺雞宰鴨;大門口掛上紅燈籠,貼上紅春聯,把家里布置得紅紅火火,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因為過年就得忙,忙是一種心氣,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信心的心氣。忙得有味,忙得有趣。
大年三十,老街上左鄰右舍的女主人則叫上自己的妯娌,系上圍裙,走進廚房,按照家人喜好,在男人的指點下,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做出一桌有魚有肉的年夜飯,樂得小孩子們圍著灶臺邊轉來轉去。年夜飯雖然沒有現在豐盛,但都做得色香味美,吃得人人嘴上流油。
小孩子們盼過年,也盼著那幾角一元的壓歲錢。吃完除夕的年夜飯,從長輩們手中接過盼了一年的壓歲錢,雖然壓歲錢只是有限一點兒錢,但小伙伴們會相互炫耀,看誰的壓歲錢多。
那時候,春節過得也有滋有味,不僅可以吃到平日難以吃上的魚肉,而且還能穿上新做的衣服,拿著長輩分發的壓歲錢,買零食,放鞭炮,坐車騎馬游春,還看電影、觀花燈、看莆仙戲……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過年時,市場上各種商品供應充足,所有票證一概免了。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放下手頭的活計,忙著四處采購,雞鴨魚肉煙酒糖果樣樣不能少,葷的素的生的熟的樣樣都要有。男女老少上街挑選購買時興服裝。年夜飯,菜肴豐盛多樣。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吃年夜飯,一邊看春晚。大人小孩歡歡喜喜忙過年。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這年月,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場超市都為你準備好了,商品琳瑯滿目,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華麗時裝滿眼皆是。只要去一趟商場,年貨就買回來了。
現在過年不再是期盼了,大人小孩不再滿足于過年的吃與穿,論吃,大魚大肉并非節日才吃得上;說穿,新衣服并非節日的盛裝,就連最重要的過年儀式——吃年夜飯,也被人們簡化成到大酒店里撮一頓了事。即便你想忙,恐怕也忙不起來了。
歲月的流逝帶走許多美好的東西,小時候那傳統忙年的情景,隨著年歲的增長也逐漸淡忘了。回憶著兒時老街那忙年的動人情景,我的心里就會有陣陣暖意涌動。那情景那感覺,已經成為一份永久的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