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珠
在那個青黃不接的年代,番薯是最不挑土壤最接地氣最平民化的一種植物,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樂此不疲地生長著,然后結出累累果實,幫助村民們渡過困難時期。
瞧,一大片綠油油的心形的番薯葉子,瘋狂地生長著,紅薯藤四處蔓延,連成一片,把地覆蓋得嚴嚴實實,陽光都漏不進去,它們在微風中搖曳,那么誘人!秋天到了,番薯成熟了,又到了農忙的季節,家庭主婦忙得像陀螺,這塊地的番薯挖完后,她們便馬不停蹄地把番薯挑回家,家里還有一大堆的活等著她們呢。
家庭主婦在收獲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紅薯遺漏在土里,即還有“漏網之魚”,這時候小孩子就開始閃亮登場了,尋找遺漏的紅薯。因為個子小,力氣不大,我們荷把已光榮退居了二線的鋤頭,背上背著一個竹簍,屁顛屁顛地來到了地里。我們都會先判斷一下,這塊地是不是被別的小朋友開挖過,如果被挖過了,地一片狼藉,腳印也多,這樣就沒有再挖的價值了,馬上轉移到了另外的一塊地。偶爾看見有巴掌大的地方,鋤頭還沒有開挖過的痕跡,我會欣喜若狂,高高地掄起鋤頭,用力地挖下去,若挖到個頭大的番薯,必定要大呼小叫,仿佛挖到的不是紅薯,而是金元寶。
有的紅薯比較小,本來被挖出來了,可是一不小心又被土覆蓋了,就調皮地躲在土里偷著樂呢,這時我們只要用鋤頭在壟上撥拉一下,它們就很開心地“出土”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要不停地揮舞手中的鋤頭,一點又一點地挖,不敢放過一個地方,有時挖了很久,還是一無所獲,難免有點泄氣。我想偷懶,抬頭看到別的小朋友還在埋頭苦挖,我渾身就充滿了力量,好強的我自然不甘落后,挖到最后小手都紅了,即使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毫不在乎。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過去了,要回家的時候小朋友們會主動地聚在一起,把背上的竹簍都放在地上,一起比較,如果誰挖到的紅薯又大又多,臉上必會露出無上的榮光,挖得少的小朋友就會顯得尷尬,但我們也不會去嘲笑,畢竟都努力了,畢竟都有收獲。
每當經過還沒有開挖的番薯地時,看見番薯撐開了地面,開心地露出了笑臉時,我就仿佛聽見番薯在向我輕輕說道:“小朋友,快把我帶回家吧。”我有動過“賊心”,但不敢付諸于行動,哪怕周圍沒有一個人,因為我牢記媽媽的教育,偷是可恥的。而有的小孩子會趁左右沒有人的時候,貓下腰,謹慎地環顧四周,眼疾手快地開挖,然后迅速地逃離現場。
回到家,媽媽看了我的戰績時,開心地露出了微笑,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我為自己能為這個家做點貢獻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