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日,仙游縣楓亭文化研究會2018年年會暨三屆三次全體理事會議召開。據介紹,去年來,該項民間組織自發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文化工作,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取得十多項引人注目的成果。
楓亭鎮系莆田市的南大門和仙游縣的次中心,民俗豐富多彩,文化底蘊豐厚,名勝古跡眾多,在莆田市首屈一指。境內有塔斗山風景區、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景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陵園,還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楓亭歷史上科甲鼎盛,人文風流。自五代到清朝,楓亭登進士第的達127人,任知縣以上的112人。有元代文狀元林亨、宋代武狀元薛奕、宋宰相蔡京和蔡卞、五代后唐晉江王留從效、尚書左仆射留居道、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宋代書法家端明殿學士蔡襄、明代兵部尚書、左副都御史林蘭友以及清代著名畫家林肇棋等一批歷史名人。傳承地方歷史、發掘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發揚美德公理任重道遠。
2003年,楓亭鎮成立了我市首家鄉鎮文化研究會,分10個小組開展地方文化的專題研究,并聘請省、市有關專家當顧問。現有會員200多人、理事60余人。十多年間,會員們不領薪資、不計報酬,自發志愿踏遍全鎮的一草一木,行程數萬里,著書百萬字,整理古籍十余部,為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元宵游燈、申報蔡襄紀念園爭取列入國保,積極參與地方志編撰和地方文物的挖掘、搶救工作等,取得了第一手珍貴的研究資料,為存續中華文明,開發和保護楓亭歷史文化再立新功。該鎮黨委支持研究會開展工作,扶持各社區培訓燈藝人才,舉辦特色藝術培訓,將元宵游燈項目中一些內容健康、適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燈藝、舞蹈、曲藝、表演和彩架制作藝術,進行原生態傳承和動態式的持續性保護。 (陳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