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前幾天,我下班路過小區門口,看見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正在賣蘋果,我立即買了五斤,可掏錢包時愣了,原來早上換衣服時忘拿錢包了,正搖頭遺憾時,老太太說道:“這位師傅,錢包忘了不要緊,可以掃碼支付。”我在感嘆之余,回憶起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支付變遷……
我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農家娃,那個年代經濟落后,商品稀缺,買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等等,就連買電視機、自行車都要憑票。記得14歲那年臘月,我想叫母親給我買塊滌卡布料做件上衣,當年村里的很多娃娃早都穿上了,我家孩子多,布票少,先老大后老二,我是老小一直排不上,母親為了滿足我這個心愿,東家借到西家,終于借到了幾張布票,讓我在那年春節穿上了心愛的滌卡衣服。
而那個年代除了憑票購買外,還有以物換物方式的“支付”,大家應該聽說過“貨郎擔”吧,他們走村串戶,售賣針線、糖果、梳子、鉛筆等,除現金支付外,還可以用廢舊物品“支付”,像牙膏皮、長頭發、米面等,實在沒錢,給碗米飯也行,“支付”方式真是靈活多樣。那時我家人口多,菜籽油消耗量大,于是就用小麥、稻谷以及油菜籽折價“支付”,實在太方便了。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金支票、轉賬支票、電匯匯票又應運而生了,購買物資、貨款結算、支付差旅費等都用這些支票結算,雖然方便快捷,但支票支付經常出現詐騙現象。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額現金支付,尤其是跟個人之間的業務往來。記得1998年,單位派我去省城購買某緊俏物資,對方非要現金支付,我拿著單位開的現金支票去銀行取了10萬現金,一路上提心吊膽,但還是在途中不慎丟失了一沓(一萬),丟失的一萬元單位又將責任全推給我,記憶猶新。
要說支付方式變化最大的就是這幾年,從銀行卡跨行轉賬,到現在的微信、支付寶,支付方式無所不在,實在是太方便了。2006年,女兒考上上海一所大學時,學費及生活費每次都從郵局匯兌,而往來的火車票則手拿現金排隊購買。2016年,兒子考上浙江一所大學,每次學費及生活費都通過銀行卡打卡“支付”,實時到賬。從去年開始又采用微信轉賬方式,而購買火車票再也不用去火車站了,手機輕輕一按,就能用綁定的銀行卡、支付寶等購買。
生活在新時代的人們,只要一部綁定銀行卡的手機,就能購物了,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難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訪華時,曾感嘆中國的支付變化。
四十年春風化雨,四十年春華秋實,四十年支付變遷,我們偉大祖國的科技日新月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