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虎
在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衣柜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衣柜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 外婆的衣柜:匠心打造,意義非凡
說起外婆的衣柜,堪稱家里“古董級”的文物了。
衣柜的主體色調為黑紅色,全實木手工打造,整個衣柜分為三層:最上面是一個揭蓋的大箱子,主要裝被子、被褥等大物件;中間是一米多高的雙開門,門閂上掛著一把老式銅鎖,內部為“田”字型隔檔,主要放全家老小日常的衣物;最下面是三個并排的抽屜,收納一些首飾小玩意。敦實的外形、厚重的顏色、精致的雕花、精巧的銅飾,與臥室頗暗的光線融合在一起,無不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歷史感,也成為那個時代衣柜的典型符號。
還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回外婆家,一進門我和妹妹就鉆進衣柜翻尋起來——因為得知我們回來,外婆總會將好吃的糖果藏在里面。見我們淘氣的模樣,外婆是又愛又氣,一路碎步緊跟在后面,擔心地叮囑道:“哎呦,小祖宗耶,你們慢一點,別把我的嫁妝弄壞了!”
外婆和外公是媒妁之言結婚的。那時,外公家很窮,但外婆還是毅然嫁給了他,這個衣柜,就是做了一輩子木匠的外祖父給女兒打造的嫁妝。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結婚有衣柜算是很不錯了,在農村衣柜更是“稀罕物”。外婆自豪地說,結婚頭一年,常有十里八村的小媳婦慕名前來參觀。
轉眼間,四十年過去了,除了一些小的磕碰,衣柜一直保存得很完整,外婆每天都會堅持擦拭。她動情地說:“這個衣柜在我心中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它不僅濃縮著父愛,更是我和你們外公愛情的見證!”
是的,外婆的衣柜雖然很陳舊了,卻是純真歲月的見證者,樸素愛情的守護者,它承載著老一輩人的忠貞、善良、勤勞等品質,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后,成為留給后世子孫一份彌足珍貴的“傳家寶”。
● 母親的衣柜:靚麗外形,實惠耐用
父母結婚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無論城市或農村,衣柜依舊是家庭的重要家具,而且逐漸演變為婚禮的“門面擔當”。但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對于衣柜又有了新的要求。
此時的衣柜,較之傳統的手工實木衣柜,有了很大的改進:首先,外觀更加靚麗,不再是單一的深色,仿木紋的黃色開始成為潮流,衣柜的左右是兩扇門,正中間是一面很大的穿衣鏡;其次,內部空間更大,格局也有了明確分工,除了放小件衣物的隔檔,還多出了專門的掛件,看起來更加簡潔、大方、實用。
那時,父親在工廠上班,我和妹妹在讀書,母親是家里重要的后勤保障,長年累月操持著全家人的吃喝拉撒。來過我家的親友,打開衣柜后,都會對母親交口稱贊——這哪里是個衣櫥,簡直就像博物館的展柜啊:從藍大褂工作服到卡其布便裝,從春秋季外套到的確良襯衫,從厚實的棉衣到線織的毛衣……都做了細致分類,每一件都疊放得整整齊齊。衣服的破損處,還被心靈手巧的母親縫制了各式各樣花紋精美的補丁。
而我們的生活,就像衣柜一樣,雖然拮據不富裕,卻也在母親勤儉持家的打理下,過得井井有條,平淡而幸福。
如今,我和妹妹都已長大成人,好幾次,我們與母親商量,把家里咯吱響的老衣柜扔掉,換成新的。但母親每次都拒絕道:“我對這個衣柜有感情了,哪能說扔就扔呢?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無論何時也不能忘了勤儉節約!”
是的,換個衣柜很簡單,但有些深入骨子里的東西不能丟,這就是崇尚節儉的家風啊!這是母親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澆灌出來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忘初心,腳踏實地!
● 我家的衣柜:私人訂制,追求個性
時光荏苒,歲月總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步入21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年輕一代對家居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與父母那代人“追求物美價廉”的觀念相比,功能性、耐用性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人們開始注重設計、款式、搭配,尤其青睞展現個性、與眾不同的風格。
2018年初,我和女友佳佳買了新房,準備結婚。硬裝修完工后,挑選家具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我們沒有去家居商城,而是預約了上門服務的“私人訂制”。尤其是被視為“女人第二個家”的衣柜,佳佳格外重視,不僅親自挑選了環保的板材,而且反復和設計師溝通,才確定了方案。衣柜根據臥室的方位和大小一體化設計,高貴典雅,美觀時尚,不僅功能多,收納性強,而且可以自選用料,靈活組合。
外婆和母親來參觀新房時,不停地稱贊道:“嗯,不錯,用現在的流行語叫‘高端大氣上檔次’,你們年輕人可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啊!但無論何時,睦鄰互愛、勤儉持家的家風美德可不能丟了!”我和佳佳忙保證道:“外婆,您放心,我們時刻銘記于心!”
三代人的衣柜變遷史,不僅生動而直觀地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進步,也鼓舞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奮斗步伐。我們會繼承和發揚老一輩人的傳統美德和優良家風,同心同德,銳意進取,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