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華
此時,媽媽早把事先煮好的“粿母”從熱氣騰騰的鍋里撈出來,然后從灶臺端過來,倒入撒滿糯米粉的“大笠弧”內(nèi),攪拌著糯米粉,不停地揉啊推啊,通常要十五分鐘左右,待糯米粉充分?jǐn)噭驂簩崳蛊涓唣ば裕涂梢粤耍@個火候全憑經(jīng)驗。記憶中這種做法,是媽媽從奶奶那兒學(xué)過來的,這叫代代相傳吧!母親告訴我,這個訣竅是將糯米粉拌水均勻地揉緊揉實成一坨坨糯米粿,然后放入鍋中熱水煮開即可。據(jù)說這樣做出來的湯圓有柔勁、口感佳,捏出來的小動物等形狀好,不易變形,且不會掉糯米渣子。
手巧的祖母憑借多年的經(jīng)驗為全家精心地捏造一些形狀逼真的元寶、銀元、杵臼、喜鵲等俗物。此時,祖母會一邊捏造一邊口中吟念著:“捏元寶和銀元,祈求我們家財源廣進(jìn);捏舂米杵和舂米臼,祈求我們家五谷豐登;捏大牛祈求我們家六畜興旺;捏喜鵲,祈求我們家天天有喜報。”此時,全家人圍坐一桌,邊搓湯圓邊聊天,其樂融融,臉上充滿了會心的喜悅和幸福。媽媽則專門負(fù)責(zé)搓豌豆般大的小湯圓,俗稱“喜鵲圓”,煮熟后要將“喜鵲圓”撒到屋檐上,引喜鵲來啄食,招來好兆頭。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雙雙喜鵲宿樓頭,好把明珠屋上投。昨夜燈花開并蒂,也知吉兆報來不?”小時候,每年冬至來臨之前奶奶總會認(rèn)真地告訴我們:“搓湯圓的時候,不能打鬧……若把湯圓或糯米渣掉到地上,第二年臉上就會長出白斑。”所以小時候我們都小心翼翼地搓著丸仔,生怕臉上長出難看的白斑。長大后才知道,那是大人為了防止孩子吵鬧,專門嚇唬孩子而編造出的善意謊言,這更是勞動人民薪火相傳的樸素傳統(tǒng),希望人們愛惜糧食。
小孩子總是喜歡過節(jié),冬至前就盼望著搓湯圓,更盼吃湯圓。按當(dāng)?shù)亓?xí)俗,湯圓搓好后,要點著夜明燈,把湯圓、生姜、板糖、紅筷子、桔子、春花等一起擺放在廚房灶公神位前過夜。據(jù)說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小孩子愛吃湯圓,常常結(jié)伴吟唱著世世代代流傳的兒歌“冬至霜,月娘光(亮),盼吃一碗丸子盼天不光(亮)”!
總算盼到“冬至早”。天亮了,母親早早地把湯圓下到鍋里,同時加些搗碎的姜母(姜)。待水滾煮熟之后,母親總是先撈幾碗到貢碗里,用于祭拜灶公、灶媽、土地公以及祭祖掃墓之用,接著就忙著祭拜的事,孩子們則忙著把“丸仔”粘在門框、門板上,預(yù)祝來年糧食有余;叔叔則負(fù)責(zé)把“喜鵲圓”拋到屋頂上,待喜鵲前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這些“公事”都忙完了之后,每人端著一海(大)碗湯圓,再拌上夠量的紅糖或白糖,猴急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種久違的姜香美味沁人心脾。吃飽之后,全家人開始帶上煮熟的湯圓、水果、“十味”(葷素各十小碟)、香、銀紙、紙錢、鞭炮、鮮花等祭品出門為祖先掃墓,掃墓儀式十分隆重。
如今,冬至過節(jié)已沒有孩童時代那樣隆重?zé)崃遥鄙倭思で榕c莊重。究其原因是如今兒童過節(jié)的激情被沉重的學(xué)習(xí)功課擠掉,青年人過節(jié)的熱情被生活的壓力占掉,中年人過節(jié)的熱情被無情的子女教育和沉重工作磨掉。
往事歷歷在目,回味無窮,心中幾多牽掛,幾多愁腸。人生百年,草木一秋,只要心中有愛,心中有追求,希望就會在絕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