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水電建設發展迅速,為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之帶來的生態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水電站因下泄生態流量不足造成部分河段減水、脫水甚至干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流的正常生態功能和群眾的生產、生活。
近日,記者跟隨2018年中華環保世紀行(莆田)采訪組來到東圳水電站,實地查看該站實施水電站生態下泄流量設施改造及安裝在線監控裝置情況。
東圳水電站位于常太鎮松峰村虎岐底,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具有調節功能等綜合利用的水電站,1963年投產一臺機組發電,1980年擴建一臺發電機組,年均發電量達1900萬度。2015年投資1205萬啟動增效擴容改造工程,2016年5月完工,改造后電站年均發電量2500萬度,同時電站所有電氣設備采用微機控制和計算監控,實現了少人值守增加效益的目標。
東圳水電站屬壩后式水電站,放水經水電站尾水進入渠道,為恢復河道生態用水,經渠道閘門排放生態下泄流量致河道,2018年5月,東圳水電站完成電站生態下泄流量備案,實現環保部門核定要求的最小生態下泄流量標準,經市水利局和環保部門考核,于2018年11月接入省環保下泄流量監控平臺。
“按照要求,水庫的最小生態下泄流量為1.1m3/s,渠道最低水位高度為0.5米,利用下泄流量監測儀器和兩扇閘門的開啟高度,可以滿足環保部門要求的最小生態下泄流量要求。”據東圳水電站副站長鄭軍介紹說,東圳水電站采用閘門排放生態流量,并在閘門處裝設流量數據和流量視頻在線監測裝置,對下泄流量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數據每10分鐘傳輸一次,如果發現流量低于標準值1.1m3/s,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備,做好處理預案。
“水電站生態泄流及監控”是重要的長效監督、管理手段,為主管部門隨時掌握各水電站的流量下泄情況、保障下游河流的生態用水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廂區環境保護應急與信息中心負責人楊清華表示,此前一到雨水淡季,水電站私自關閉閘門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下游河道生態用水。引入下泄流量監控系統,可以很好地調節水量下泄情況,保障下游河流的生態用水,維護流域生態穩定。
一條河流就是一條生態系統,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規范水電站最小生態下泄流量,保障河流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推動水資源科學、合理、有序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相關鏈接:
水電站下泄生態流量是指為滿足維持河道的基本生態功能和群眾生產、生活及其它用水需求,所需要水電站下泄的最小流量。 (時報記者 吳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