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常被人們用來比喻沒有關聯、毫不相干的事情,可為什么要將風、馬、牛相提并論來表示事物之間沒有關聯呢?
說起這句成語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左傳·僖公四年》記載: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得到消息后,認為齊國出師無名,便一面集合軍隊準備應戰,一面派大夫屈完出使質問齊國。楚國使臣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這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你們居住在大老遠的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相距很遠,即使是馬和牛與同類發生相誘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么?這里的“風”,并不是大風的“風”,而是指獸類雌雄相誘,也有一種解釋說“風”是“放逸、走失”的意思。因此“風馬牛不相及”是說齊楚兩地相距甚遠,連馬、牛都不會走失到對方境內。在屈完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楚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齊國終于在權衡利弊之后退了兵。
此后,“風馬牛不相及”就成了固定的成語,還延伸出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一系列詞匯,均用于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谷微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