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認識“阿”字,普通話讀ā。漢武帝的皇后名叫阿嬌,還有個“金屋藏嬌”的故事。《木蘭詩》里稱父親為阿爺(耶),稱姐姐為阿姊。唐代的人們稱武則天為“阿武婆”。我們可能小時候有個小名叫“阿豬”或“阿狗”,而且老來這個小名還伴隨著我們。“阿”用于稱呼,聽起來特別親切。
阿母?阿負?阿威?威,指丈夫的母親。《說文·女部》:“威,姑也。《漢律》:‘婦告威姑。’”《正字通》說:“《漢律》威姑二字宜連讀。”20世紀,有相當一些莆田人稱呼母親為“阿負(負讀陰平)”。《辭海》:“阿負,猶言老婦。”進士張琴在20世紀40年代主編的《莆田方言志》說:“呼母曰‘阿威’。”我感覺莆仙“阿負(陰平)”就是“阿母”,因為“母”字的上古音系擬音為,負,上古擬音
。《孔雀東南飛》:“上堂謝阿母,母聽去不止。”
但是,越是簡單常用的字,越有豐富的內涵,學習它就越有滋味。“阿”字就遠遠沒這么簡單,它還有別的讀音,別的意思。
阿房宮。我們都讀過杜牧的《阿房宮賦》。阿,普通話讀ē;阿房宮的房,過去讀如旁。《漢書·賈山傳》說秦始皇建造阿房宮,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顏師古注釋說“房”字也作旁,據說秦始皇建此殿,尚未命名,因為離咸陽近,暫且叫做阿旁。阿,近的意思。莆仙老人們常說“阿是”,意思是“這就是”,也是取近的意思。“阿”讀窩(歌韻),或窩去聲。
阿給細仔。莆仙人常說某人將家產“窩(讀陽平聲)”給細仔(小兒子)。莆仙俗語有“尾仔尾珍珠(讀如珍朱),一醒一醒摸”。意思是對小兒子珍惜無比。所以會把家產“窩(陽平)”給小兒子,也是人之常情。問題在于,這個“窩(陽平)”,寫出來是哪個字?
《漢語大詞典》阿,徇私;偏袒。《新唐書·戴胄傳》:“法為天下公,朕安得阿親戚!”大意是:法律是天下公器,我作為皇帝怎么會偏袒親戚呢!阿,於何切,莆仙音“窩(陽平)”,與“娥”押韻。但是,“何”字作姓,莆仙音wá。因此,阿,於何切,白話就讀如wá。
阿,曲從;阿諛;迎合。《國語·周語上》:“大臣享其祿,弗諫而阿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高官們享受高薪,不直言諫阻皇帝而是曲從迎合上意。《漢書·季布傳》:“諸將皆阿呂太后,以(樊)噲言為然。”當然也有剛直不阿的官員。《新唐書·蕭復傳》:“若使臣依阿偷免,不敢當宰相。”
老一輩莆仙人常說某人會“阿姨夭容”,意思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曲從迎合,套近乎。這四個字其實是:阿諛茍容。阿諛,也作阿邑、阿媚,奉承巴結;《國語辭典》:“茍容,茍且容身。指不以正道居位。”阿,莆仙方言文讀音“窩”,與科、歌押韻,或讀陽平。但是莆仙白話中說:阿大,阿有權有勢的人,“阿”讀音同瓦、碗。
阿,倚靠。莆仙方言讀音也同瓦、碗,有時也讀去聲。《詩·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鄭玄箋:“阿,倚;衡,平也。”商王湯,阿(倚靠)伊尹以取得天下太平,就以阿衡為官名。左右,輔佐的意思。孔穎達疏《尚書·太甲上》:“古人所讀阿倚同音,故阿亦倚也。”王照圓補注《列女傳·魏節乳母》:“阿,倚也,言可倚托者。”
莆仙方言“仙凍阿(音瓦)豆腐”,比喻雙方都柔弱,互相依靠才能勉強生存,或比喻彼此無法讓對方依賴。“阿”也用于說買賣事。如:阿阿(讀瓦)100元給他買。或者,這套房子連裝修,阿有120萬元。
阿,棟也(莆仙稱為脊頭杉)。《漢語大詞典》阿10:屋棟,正梁。《儀禮·士昏(婚)禮》:“賓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大意為:主持人走上西階,正對脊梁之下,面東致主持之辭。鄭玄注:“阿,棟也。入堂深,示親親。”
我年輕時當木工,東家蓋房子時屋頂作為梁的杉木,讀音如á,又稱á股。當時不知道寫出來是哪個字。今天學習“阿”字,發現“阿”竟然有一個意思是屋梁!您看,莆仙方言保存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字音!這真是對我四十多年前的木工生活豐厚而有趣的回報!莆仙方言俗語:ngiá杉拄阿(á),意思是抬杠。ngiá,搬起的意思,有人說是“迎”字,但我感覺似乎不是,有待于繼續尋找。
山阿(莆音ò)。山阜彎曲處。《詩經·衛風·考槃》:‘考槃(叩擊槃這種樂器)在阿,碩人之適(樂事)。’毛傳:‘曲陵曰阿。”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廣山阿寂寥,千載誰賞?”引申之,凡彎曲處,如水的彎曲處,屋內的曲隅處,都可以稱為阿。《莊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披)發窺阿門。”阿門,即屋子拐角處的門。
這個“阿”字,莆仙方言讀音為ò,與“做”字押韻。如,他就住在那個山阿(ò)里。坳ào,山間的平地;澳ào,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岙ào,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多用于地名),如浙江的薛岙。這三字在莆仙方言里與“奧”同音,與“阿(ò)”讀音意義相近而稍有不同。
莆仙人常說“阿騷講無字”。其實,我們的莆仙方言絕大多數字和詞都能夠在古漢語文本中找到,是“阿騷講有字”。相當多的字詞,只是因為音變,暫時找不到,就像一個人戴上墨鏡,在人群中一時無法辨認出來而已。
很多常用字在方言里因為要區別不同意思而讀不同的音,正所謂約定俗成:古人一定是先有約定,而后俗成。“阿”字在莆仙方言便有ā、á、ò、wá、窩陰平、窩陽平、瓦(碗)、瓦去聲等等不同的讀音。(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