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俊
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一個夢。我小時候從電影里看到解放軍戰士,就想著長大后當一名軍人。可童年時的一次意外讓我身帶殘疾,當兵的夢因此而破滅。上學后,父親囑咐我好好念書,考上大學后到糧站工作。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能在糧站工作是很了不起的。但我偏科沒考上,最終辜負了父親的期望,沒實現他當初的夢。
回鄉后,恰逢全國掀起學習張海迪的高潮。從小癱瘓的張海迪,身殘志堅,堅持自學寫作,出版了好幾本書。和張海迪相比,我只是腿殘疾,和正常人沒多大差別,我要向她學習!那一瞬,我把一個夢種在了心田里。從此,我一邊留意觀察生活,一邊仔細琢磨著如何把物寫活把事寫真把話寫順。我沒有閉門造車,而是大量閱讀雜志上發表的小說和散文,揣摩著作者們的寫作技巧。
數不清的漫漫長夜,我的眼睛經常熬出血絲。一篇篇稚嫩的文字像學步孩子的腳印,我壯著膽子往外投稿,怕被人知道譏笑,就給自己取了個“晨輝”的筆名。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收到樣報時的那份激動,那是我的“處女作”。漸漸地,我的散文、詩歌相繼在多家報紙上刊登。我增強了自信心,寫作也一點點開始由“地下”轉為“公開”了,村里人慢慢地接受和認可了我。我常把一些發表的文章給他們看,不是炫耀,我是想讓他們走出庸俗,讓心靈沐浴文明的陽光,讓他們懂得尊重土地,尊重自己的勞動。
然而夢想總是很難照亮現實,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年后,為了生計,我和村里人一起出外打工,不得不放棄曾經的作家夢。十幾年的打工生活過去了,我已從青年步入不惑的中年。一路走來,總覺得自己的人生少了些什么,后來我終于明白,那粒埋在心田里的種子,不能讓它發霉爛掉,我要讓它重新發芽、返青。當年生存條件尚不具備,它在等待適合生長的春天。于是,2012年我重新拿起筆,像一次回歸。此時已進入網絡時代,手寫紙郵的投稿被電子郵件取代。我是村里第一個買電腦裝寬帶的。在上大學女兒的幫助下,我學會了用鍵盤碼字。身為農民,白天我依然在田間流汗,只有夜晚才能坐在電腦前,用我的心聲書寫生活和時代,用文字豐盈自己的人生。但寫作并非容易,不是誰都可以的,沒有文字功底,沒有超強的毅力和勇氣,你縱然再愛文學,文學也不會愛你。還好,我在遠離寫作的那些日子,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打工之余,品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經典文章,在不經意間做著寫作的準備。很快我就進入了狀態,加之全身心投入,動起筆來頗流暢。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六年來,我陸續在期刊上發表了300多篇文學作品。有文友建議我申請加入省作協,但我只是離文學夢近了一點,離作家的桂冠尚有距離。我想,即使是中國作協會員,如果寫不出好的作品來,也是浪得虛名。
盡管寫作很艱辛,盡管我的文字還稚嫩,盡管我的作家夢不一定能實現,但生活是美的,寫作就是用文字記錄美,傳播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美。同時,一個人能為自己的夢去拼博,是件高興的事,能把自己喜歡的事堅持下去,我的人生也會因夢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