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彬
我的兒子是個調(diào)皮機靈的小男孩,作為他的母親,我一直覺得他的情感需求特別豐富,所以他對我特別黏糊。我知道他特別愛我,因為這個小家伙每天在睡前都要和我說:“媽媽,我愛你,晚安。”但在昨晚,我對小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又有不一樣的認識和體會,那種對母親的依戀和不舍原來是這么強烈。
昨晚的睡前夜聊,我們不知不覺地聊到了人類的“死亡”問題,其實我也沒做好怎么跟他解釋人類都會“死亡”問題的準備,但是聊到了這個“點”上,又不得不進行下去。對于“死亡”的概念,我給予他的解釋是想盡量美化這個概念,所以我對他說:“我們?nèi)祟惖纳畈欢嗍?span>100歲,100歲以后就會自然成為灰塵,然后將灰塵搜集起來埋在土地里,這就是一個死亡的過程。”他說:“那就是我再也看不見你了嗎?”我說是的,他的第一反應(yīng)竟然是:“完了,沒有媽媽給我們講故事和講作業(yè)了!”之后他沉默了,我以為他是困意來了,沒想到卻聽到了抽噎聲,我輕聲問他:“你怎么了,是覺得將來媽媽變?yōu)榛覊m,你會很難過對嗎?”他點點頭,然后轉(zhuǎn)過身來一下抱緊我一發(fā)不可收地越哭越難過了。我抱住他柔聲說:“你放心,媽媽還會陪你很久很久,會陪你慢慢長大,變?yōu)榛覊m那是要很久以后的事情,所以你不用這么難過。”他又問我:“媽媽,那我怎么才能知道哪些灰塵是你呢?”我說灰塵會裝在一個小盒子里,然后埋在土里,最后在土地上立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名字,是可以知道媽媽的灰塵在哪里的,也可以在思念媽媽的時候來到這塊石頭邊看看。他還是繼續(xù)哭……突然我心里五味雜陳,覺得是不是不應(yīng)該跟一個5歲的孩子提前說這么多。他又問:“那是要埋在很深的土里嗎?”我說:“是的。”他馬上說:“那我要見到你,你又埋得那么深,我弄個機器人,一直不停地挖你,一直把你挖出來見到你為止……”他用奶聲奶氣的聲音這樣形容對媽媽的想見之情,我忽然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接著他又問我:“埋你灰塵的那個地方,會長出小草和小樹嗎?會有青菜嗎?”我說也許會的,我們每年清明節(jié)回去掃墓,不都是去看看土地上有沒有很多的青草嗎?他應(yīng)該是對掃墓還沒有很直觀的概念,因為每次清明回鄉(xiāng)祭掃我從沒有對他解釋過原因。他也沒有再追問,只是哭著說:“媽媽,明天早上我想你送我去幼兒園,可以嗎?”在得到我同意的回答后,他又抽噎了許久,應(yīng)該是沉浸在變?yōu)榛覊m這件事的情緒里一時半會出不來。后來,他終于睡著了。我心里還有隱隱擔憂,不知會不會影響他明天早上的情緒,結(jié)果在早餐時聽見他歡快的說話聲,惡搞改編了他姐姐教他的《江南》:江南可采屁,蓮葉何屁屁,魚戲蓮葉屁……念完自己哈哈大笑,我松了一口氣,知道“死亡”這一課上完翻篇了。
很多父母會回避甚至忌諱和孩子談?wù)撚嘘P(guān)死亡的話題,無法從容地和孩子聊所愛的家人不在人世的事情,在孩子面前刻意隱藏自己的感情。我也曾經(jīng)想這樣跟孩子解釋親人的離去:
他睡著了。
他離開了。
他去天堂了。
他去旅行了。
……
但我覺得這樣解釋長遠來看未必是好的,我覺得以后,當我們有需要給孩子描述“死亡”時,可以不要用隱晦的比喻跟孩子解釋了,這不僅沒有解釋清楚還會讓孩子更困惑,會對死亡產(chǎn)生幻想。
他為什么會睡著醒不來?我睡著了會死嗎?
他離開了還會回來嗎?他離開了去哪里呢?
天堂在哪里,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
沒有說再見的遠行,孩子不知道親人為何遠行,是否回來,何時回來,對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沖擊不亞于說“我不要你了”。
如果親人去世,作為家長不要隱藏悲傷,讓他們看到悲傷沒關(guān)系。坦率地談?wù)撋刮5娜耍膭詈⒆犹酵R終者,給予臨終關(guān)懷。
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曾說過:“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wù)撍劳龅沫h(huán)境下長大,那么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更高階的意義在于,死亡教育也是一場生命教育,學會珍愛生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