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說游泳時的“潛水”,聽起來似味道的“味”,“味”入水里??墒沁@個“味”要寫出來,是哪個字呢?人們找不到這個字,就胡亂記成“沬(mèi)”字。相信您找不到把“沬”字作潛水意思用的任何書證。那么“沬”字是什么意思呢?
《康熙字典》沬條說,“沬”字讀音同“妹”,是古代衛國一地名。讀音同“未”,意思有二:微暗;河的名字。讀音同“誨”,洗臉,古人用兩手掬水洗臉。除了讀音相同外,“沬”字的意思和游泳時潛水的“味”沾不上邊。
沒,莆仙方言讀音近bó,意思是無。還有沉沒的意思,“沒”讀音同“勃”。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沒”字讀音還可以同“味”,而且就是潛水的意思。這還真不辜負了“沒”字的三點水!
《莊子·達生》:“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莊子這句話里,“沒人”,不是“無人”,而是“慣于潛水的人”。沒,讀音同莆仙方言的“味”。
《史記》:“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鼻厥蓟始次坏牡诙四瓿鲇维樼?,回來途中經過彭城,沐浴齋戒虔誠祭祀七天,想從泗水里打撈出周鼎。于是讓千人沒(莆仙音味)水,潛入水中尋找周鼎而徒勞。然而可以想象當時千人沒水,是怎樣蔚為壯觀!
宋·蘇軾《日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睎|坡先生意思是說: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他們七歲就能在水中行走,十歲能浮水,十五歲就能夠潛水了。
《康熙字典》:“沒。莫勃切,音歿。《說文》沈(沉)也?!?“又《集韻》莫佩切,音妹。亦沈也?!薄坝帧俄嵮a》葉明祕(秘)切,音寐?!薄懊隆!短祈崱贰都崱贰俄崟访芏??!薄啊恫苤病て邌ⅰ罚合锠桒欞悖?/span>zhù,向上飛),濈(jí,迅速)然鳧(fú,野鴨)沒??v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遞。”鴻雁高飛于空中,野鴨迅潛入水里。放縱矯健的身子向前,它們的影子甚至追不上它們的身體!讀到“沒”字如“寐”字一樣“密二切”,真的是大吃一驚!原來“沒”字古讀音同莆仙方言的“味”!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說:“凡今所言葉音,原是古人本音。”《康熙字典》里引用《韻補》說“沒”字“葉明祕切,音寐”,也就是說,古人就是把“沒”字讀成“寐”音的。曹植詩句里的“鳧沒”,意思是“野鴨‘寐’入水里”?!皼]”與“逮(音同“遞”)”押韻。查閱了“味”和“沒”二字的上古擬音:味沒
果然讀音很相似!難怪莆仙方言“沒水(潛水)”會讀如“味水”!
如果是俯身水面游著,臉向下在水里,莆仙方言叫做:“味”頭泅。請莊子、司馬遷、曹植或蘇東坡先生來,他們會寫成“沒頭泅”!乍看還以為是無頭尸體在泅水!“沒”字作“無(沒有)”的意思太常用了,結果作“潛水”意思的用法被淹沒了,以至于人們都不知道“沒”字有“味”這個讀音,有“潛水”這個意思。個別知道的人,怕人們誤會,在書面語里也不敢使用了。然而,“沒”字的“味”這個讀音,以及潛水的意思,在莆仙方言里頑強地存在著,莆仙人們使用“味”音表達“潛水”這個意思,就如同莊子、司馬遷、曹植和蘇東坡們在書面語中使用“沒”字一樣自如。
莆仙方言里有個俗語:鸕鶿“味”頭“味”脰吃一喙(莆仙音cuì),白鷺鷥腳踢踢也吃一喙。意思是說,鸕鶿要整天為東家潛水抓魚才賺一口飯吃,而鷺鷥優哉游哉也能夠混一口飯吃。脰(音同豆),也叫脰須,就是脖子。我小時候,家門口河里經常有打魚人撐著竹筏,竹筏上載著三四只鸕鶿討魚。主人怕鸕鶿叼到魚兒后直接吞進肚子里,所以總是用繩子把鸕鶿的脰須扎住。鸕鶿抓到魚兒吞不下去就浮到水面,讓竹筏上的東家把魚兒從嘴里取出來,再“味(沒)”到水里去。而白鷺呢,要么在低空翱翔,要么佇立在水田里,似乎永遠都無所事事。
這個俗語可以用來感嘆一些人不必奔波謀生,可以生活得很自在,更多地被用來規勸那些過度辛勞的人們,一定要珍重自己的身體,千萬別為了賺錢不要命。年輕時,我經常聽老家人們這么說,從來沒有去想這個表示潛水的“味”音是哪個字?,F在把它寫出來:“鸕鶿沒頭沒脰吃一喙”,讀這文字的人肯定會成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聽到“鸕鶿‘味’頭‘味’脰吃一喙”理解起來卻是多么順暢!
《漢語大字典》和《辭?!肥杖搿皼]”字作“潛水”的義項,卻注音為mò,遺漏mèi音。難怪莆仙人們無法把“味”音和“沒”字聯系起來。在《康熙字典》里查閱“沒”字,發現原來莆仙方言“‘味’頭泅”的“味”音,正字是“沒”,讀音如“寐”,是“密二切”!
經常翻翻《康熙字典》,聆聽孔子、老子、司馬遷、曹植、蘇東坡和別的古人們怎么說話和寫作!莆仙方言那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常用字,無論聽起來多么土氣,都可能和高大上的國學和文學經典聯系在一起,就像這個“沒頭泅”的“沒(莆仙音味)”字?。ㄖ熳婧瘢?/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