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對于“意見箱”和“舉報箱”,人們已經司空見慣。其實,這些東西并非現代才有,而是古已有之。看似簡簡單單的小箱子,它卻有歷史,有故事,有傳說。
傳說,唐高宗永隆年間,魚保家奉旨巡視武榮州(泉州),路過莆田,駐驛在鳳凰山南湖書堂。為了解莆田地方民風和吏治,他讓莆田縣令召集地方士紳到南湖書堂。地方士紳見到魚保家后,紛紛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但由于地方方言難懂等原因,魚保家讓大家用書面的方式提交進言。看到縣令在眼前,士紳們雖然對地方吏治有意見,但也不敢當著縣令的面提交吏治進言。魚保家抬頭望著眾人,正好看到對面金仙庵門口擺放著寫有“廣修善行”的緣金箱。他靈機一動,讓手下把緣金箱搬過來,并在邊上寫上“教化為本”四個字,然后讓士紳們大膽獻言獻策,把書面意見、進言投進緣金箱內,以廣泛收集意見。這種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魚保家看后,心花怒放,特別高興。臨走時,他還特地為南湖書堂題寫了“廣為教化”的題字,并刻石立于書堂門前。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之后,大唐皇后武則天廢太子,于公元690年在東都洛陽加冕稱帝,帝號“圣神皇帝”,改國號“武周”。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更迭之際,魚保家為了投靠武則天,上書皇帝要廣開言路,進言納諫,并匯報了他前幾年奉旨巡視武榮州(泉州)路過莆田時,采用緣金箱收集地方吏治意見的方法。武則天聽后大為贊賞,并令他為之。
為了討好武則天,魚保家在緣金箱的啟發下,挖空心思,設計并用銅鑄了個四合一的箱子,名曰“銅匭”。以獻之。
武則天“令置匭于朝堂,進書言事者,聽投之”。為能及時批閱和處理這些意見,武則天特地設置了一個專門的機構——匭使院,隸屬中書省,并以諫議大夫補缺拾遺一人任“知匭史”。凡臣民有冤滯和匡正補過,進獻賦頌的,皆可寫成書面材料,分別投入匭中。
《資治通鑒·唐紀》具體記述了匭的使用方法:“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申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技者投之。”據稱,由于設置了匭和匭使院,從此“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最具戲劇性及諷刺意味的是,魚保家設計鑄造了銅匭,本來他以為幫武則天發明了“意見箱”“舉報箱”,討了武則天的歡心,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哪承想就是在他制作的銅匭里收到一封指控他“為徐敬業做兵器,殺傷官軍甚眾”的告密信,揭發他隱瞞反叛之事。武則天閱之大怒,為震懾反叛者,立馬下令逮捕魚保家,將其裝入“鴨蛋籃”游街示眾,以示震懾,后處極刑。魚保家“遂服誅”。
“意見箱”“舉報箱”的發明者魚保家遂之沉入歷史的長河。但他所發明的“意見箱”作為廣開言路、進言納諫的方法卻順著歷史的長河一直漂流至今。魚保家“蠻精仔睏鴨蛋籃”的典故也在莆田民間廣為流傳。而魚保家為南湖書堂題寫的“廣為教化”的石刻,也演繹了從“金仙庵到靈巖寺再到廣化寺”寺院名稱更迭的傳說。
古今朝代興衰多少事,只在茶余飯后談笑間。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朝代更迭,南湖書堂和金仙庵歷盡滄桑,幾經興廢。“廣為教化”的石刻也不知所蹤。直到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重修擴建寺院挖地基時,才把“廣為教化”的石刻挖出來,重見天日。傳說當時在恢復寺院名稱時,頗有爭議。有的主張叫“金仙庵”,有的主張恢復“南湖書院”和“靈巖寺”,有的則主張叫“南山寺”……一直爭論不休。直到看見從地下出土的“廣為教化”的石刻后,眾人才恍然大悟,認為這是佛祖顯靈,讓寺院重光。眾口一致把重修擴建后的寺院稱為“廣為教化寺”,簡稱“廣化寺”。據說在民國初期,“廣為教化”的石刻還和文天祥題寫的“南山樾蔭”等石刻一起存放在寺院后面鄭氏祠堂內。(鄭銀華)